close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隱藏的邏輯書摘(三)

  合作是上策               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利他只是為了利己

  社會學家或生物學家普遍認為,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自私自利,表面上的無私行為,只是自私的巧妙偽裝。以生物學的角度來看,基因為了延續生命,會傾向只關心自己和下一代的利益,對旁人則漠不關心。若依據賽局理論推測,在只有合作一次的情況下,最好的策略是讓別人幫助自己,但不去幫助別人。不過在兩個人必須經常交手的情況下,情況會改變,因為破壞了互信基礎後,下回別人將拒絕合作。許多利他行為,都是利己的偽裝。不過這種觀點卻無法解釋某些利他的現象。

  最後通牒遊戲是一種心理測驗,受試者和另一個陌生人成一對,研究者給受試者一百美元,他必須把錢分給陌生人,給多少都沒關係,只要陌生人接受,那麼錢就是他們的。依賽局理論推測,只要給陌生人最少的錢,例如一元,便能符合雙方的利益。但廣泛的實驗卻發現,受試者大約會分享40%的金額給對方。而充當陌生人的受試者,在金額低於20%時會傾向拒絕接受,即使在不同的文化族群間測試,結果也差不多。

 

單純的利他

  這個結果和經濟學家的預期實在差太遠了,也說明經濟學「完全理性」的假設大有問題。學者的結論是:「除了本身的利益外,很多人還關心公平互惠原則,他們願意少分一點,回報有合作意願的人。面對自私的人,即使有所損失,也要處罰他們。」或許有人認為受試者之所以願意分享,主要是怕被拒絕而傷了自身利益,但將規則改成不管陌生人是否拒絕,仍然可以得到這筆錢的情況下,受試者還是會分享合理比例的金錢給對方。顯然人類的利他行為,似乎是一種單純的利他,這完全和利己論點相違背。或許單純的利他行為會使我們開心,覺得自己是個好人,而吝嗇時則會內疚。在決策時,人們不僅計算外在收益,也會同時分析內心的回報。

  有一個研究公共財的實驗,給一群受試者每人十元,每一回合他們可以捐錢給公共基金,主持人會將基金收走,並將基金加倍平分給每個人。如果以賽局理論來推測,則作弊是最佳的做法,讓其他人大方損獻,但自己一毛不拔的作弊者賺得最多。真實情況在最初幾回合,大家的合作意願很高,但在發現有人不勞而獲後,原先的公益精神便會逐漸退化。研究發現自私者會破壞大團體的合作關係,只有團體的人數較少時,才能讓自利者願意採互惠合作的態度。不過,若在規則中加入懲罰機制,即使是大團體也能維持合作關係。

  上述的研究只考慮個體和團體之間的關係,如果把團體和團體之間的競爭也納入考量,結果便會大大不同。經濟學家發現個體在競爭的環境中,強烈的互惠或利他行為對自己並沒有好處,但若考慮群體和群體之間的競爭,那些成員更懂得合作互惠的團體,更容易在生存競爭中存活下來,而成員自私自利的群體,則容易遭淘汰。

 

  為何人喜歡劃分敵我?

區隔族群的天性

  面對兇暴的種族殘殺行為,一般認為畸形的行為必有畸形的原因,只有性格邪惡的人才會有這種行徑。其實人類對仇恨與暴力,和對友誼與合作的反應一樣,都是天性及演化的一部分。在強烈的民族主義及種族仇恨中,藏著弔詭的現象:那些把我們分開的力量,也是讓我們凝聚在一起的力量。研究發現,團體成員會對所屬的團體自然產生向心力,並憎恨競爭者。尤其當一個團體碰到危機時,對群體的忠誠度會升高,而且會自動鞏固領導者。911事件之前,小布希總統的支持度是有史以來第一任總統中最低的,但發生恐怖攻擊後,聲望立即直線上升,約九成的人認為他處理得不錯。

  學者設計了一個有關合作的模擬實驗,把人分成不同的顏色,每個人都有四種策略可選擇:和每個人合作、不和別人合作、只和相同顏色的人合作、只和不同顏色的人合作,並加入一個條件,人們會學習他人的經驗,調整自己的策略。雖然一開始採用的策略都是隨機的,但每次模擬得到的結果都一樣,只和同顏色的人合作者成功率最高。在真實世界顏色可能是語言、族群、宗教或政治關係等任何可以區分你我的特性,這些關係之所以存在,其實是因為對人們日常決策有幫助。

 

時勢造英雄或英雄造時勢

  區分族群是一種自然現象,當社會因經濟崩潰、處在內戰或革命的混亂中,人們的互信機制會瓦解,這時很容易掉入我族中心的陷阱裡。相對的,如果一個社會出現種族仇恨與暴力,也代表這個社會的結構已經崩壞了,返回原始、未開化的狀態。不過,即使在這種情況下,也不一定會暴發劇烈的衝突或暴力,嚴重的種族暴力事件通常是某個政治領袖,利用群眾的仇恨動力,特意挑起衝突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。

  歷史學家亞當斯表示:實際的政治手法總是有系統地組織仇恨。在人類歷史上,某些政治人物之所以能掌握可怕的力量,主要是因為他們成功地操縱了當時的社會形勢。群眾的行為模式一旦成形,自然會產生力量,只要政治人物順著這股趨勢,就能把它導往自己想要的方向,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。其實領導者是無法純靠個人的意志來推動群眾,只能順勢引導。這情況就像企圖操縱股價的大戶,只能順著趨勢而為,如果想靠個人意志來推動,必然遭致失敗。像索羅斯之類的金融大鱷,也只能加速趨勢的發展,無法逆勢創造想要的走勢。

  種族仇恨是人類的本能,所以激化種族仇恨才能成為有效的政治策略。政客經常玩弄種族恐懼,因為他們知道在適當的情境下操縱這種恐懼,就可藉此控制數百萬人的行動,使自己的力量更為穩固。

 

  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?

貧富必然不均

  一般會認為財富分配狀況,和國家的遺產繼承制度、稅制、經濟類型或文化有關,但實際上所有國家的財富分配,都呈現相同的特性。經濟學家帕雷托在一百年前就已經發現,大部分財富都會掌握在少數人手裡,而且財富分配會遵守一種基本的數學法則:擁有財富W的人數,和Wα成反比,其中α約為2.5。換言之,財富數量增加時,擁有較多財富的人數會減少,例如財富增加為兩倍時,擁有這麼多財富的人數會減少成原來的六分之一,為什麼會這樣?

  在日常生活上,財富會因消費等因素而在個體之間流轉,但總量不會增加。不過,投資卻能創造財富的總量。物理學家布修和梅札赫設計了一個虛擬的世界,在裡面人們會藉由交易互通財富,也會因投資而增加或減損財富,不過,有錢人投資的比例會比貧窮人還高。模擬結果顯示,因交易行為造成的金錢流動,會使財富的分配趨於平均,有消弭貧富不均的傾向。

  雖然在模型中,布修給每個人完全相同的投資技巧,但結果卻顯示,機率因素會使某些人賺到更多錢,於是這些人可供投資的資金更多,就有機會賺進更多錢。這些有錢人以等比級數,而不是等加級數的速度累積財富,這自然會造成更大的財富分配不均。研究結果說明,不管人們的聰明才智如何分配,即使所有人創造財富的本事都一樣,仍然會出現貧富不均的現象。這種差異是簡單的自然法則所致,與天生的能力無關。

 

統計上的必然性

  有的社會現象用機率觀點就能解釋。一次大戰時德國的王牌飛行員李希霍芬創造了輝煌的紀錄,他在連續八十次空戰中獲得勝利,戰績非凡。但李希霍芬真的具有過人的天賦嗎?學者研究了一次大戰期間發生的6745次空戰,德國只失敗了一千次。勝率之所以這麼高,部分原因是德國人習慣攻擊較弱的對手,因此勝率高達八成。從統計上來看,這麼高的勝率,即使只憑運氣,在三千名飛行員中,就有一人可能連勝八十次。以投資而言,假設勝率是二分之一,在幾萬個投資人中,即使閉著眼睛亂選,也會有人長時間連續獲利。這告訴我們,賺錢的未必就是狠角色,也可能只是泛泛之輩。

  前述擁有財富財W的人數,和Wα成反比的關係,也出現在河流的水量中,根據研究,若W代表水流量,則帶有某種水量W的河流數目會和W1.43成反比,。此外,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的學者針對美國五百家大企業的研究也顯示,如果以營業額W代表企業規模,則總營業額為W的企業總數,和W2成反比。換言之,營業額一百萬美元的企業總數,是營業額兩百萬企業總數的四倍,依此類推。

 

  未來是可預期的

  目前的經濟學是建立在平衡觀點的基礎上,認為各種社會力量彼此互相競爭,最後會達到平衡狀態,這是一種靜態且不切實際的世界圖像。真實世界不但不平衡,反而離平衡狀況十分遙遠,而且會經由回饋機制,不斷演變,產生新的模式來取代舊的。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無法像經濟理論般進行預測?其實從統計結果還是可以預測。只要先對社會原子的行為有粗略的瞭解,再考量人們互動的過程,便能用數學或電腦測試模式,看看會產生什麼結果,這便是一種預測。

  換言之,以股市而言,或許我們無法預測指數一定會到達什麼位置,但卻能透過模擬了解可能的變化。在投資上,這樣的資訊便有很大的價值,可據以擬定策略來獲利。

投資圖書館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投資策略 投資理論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