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隱藏的邏輯導讀          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  經濟學「完全理性」的假說,可說是近代思潮的主流,經濟學者不只把這個觀點運用在經濟領域內,甚至擴展到投資領域,也企圖用來解釋非經濟領域的行為。其中影響投資人最大的,或許是建立在同樣基礎上的效率市場觀點。理性假設的觀點企圖從個人出發,用來解釋群體的行為。而這本書主要在批判這種方式並不正確,群體展現出來的行為,有時和個體的特性無關,而是某種社會模式所引起。如果這個觀點正確,則不僅會推翻許多經濟理論,更重要的是,連效率市場觀點也必須修正,連帶影響最適的投資策略。

  作者歸納了許多學者的研究,發現許多社會現象,例如種族暴力事件、人口出生率、商品價格變化、區域經濟發展、貧富分配不均等,都是某種社會模式所造成,這些模式在偶然之下出現,就像演化中偶然出現的特殊基因一般。模式一旦形成便具有不斷自我強化的力量,會吸引群眾持續加入。而領導者只能引導或強化這股趨勢,沒辦法無中生有。企圖逆群眾力量的領導者,或企圖逆趨勢操控股價的人,最後都註定要失敗。

  這本書的結論有部份和《黑天鵝效應》一書雷同,由於群眾的行為模式是自然演化而來,演化過程只要略有差異便會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,所以我們很難預測最後會產生什麼結果,這個觀點和「效率市場」的看法一致。不過,雖然我們無法預測最終結果,卻能了解可能出現的結局,及其分佈狀況。若參照《黑天鵝效應》一書的看法,我們便能設法避開某些危機,並利用這些主流投資理論忽略的極端機會獲利。當然,也可以針對模式的特性設計操作方法,利用隨機性獲利。這部份的結論便和「效率市場」的看法相違背,「效率市場」認為市場隨時有效率,所以根本不存在機會。

  書中還提到「有效的預測模型會自我毀滅」的現象,這對投資人而言相當重要。許多投資理論的基礎就是預測,一旦有預測能力的模型都會自我毀滅,則投資人在運用策略時便須修正。書中提到當市場參與率低時,某些策略會具有預測能力;參與率太高時則策略幾乎都會失效,這和真實市場頗為吻合。所以不管什麼策略,在市況最低迷時,投資績效應該會最好。市況熱絡時,投資人則最好避開。

  最後,有關貧富分配不均的議題,雖然作者的重點在於現象的解釋,但投資是造成貧富不均主要原因的論點,卻深具啓發性。如果能在收入中強逼儲蓄一定比例金額,作為投資資金,則每個人都有翻身的機會。

 

書名:隱藏的邏輯

作者:馬克。布侃南

出版社:天下文化(繁體版)

評價:內容豐富性:★★★★★

   觀念啟發性:★★★★★

   技術實用性:★★☆☆☆

 

內容摘要

  前言

  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,有時和想像不同。例如我們會認為種族隔離現象必然是導因於種族歧視,但馬里蘭大學謝林教授用電腦模擬的方式研究,發現雖然種族歧視的確會造成種族隔離現象;但即使沒有種族歧視傾向,如果人們在選擇居住地點時,不希望自己是社區裡的少數民族,也會造成種族隔離現象。

  過去我們習慣認定團體的行為,必是團體中個人特質的反映。群體會發生暴動,當然是成員心中累積的怒氣十分強烈。不過根據謝林的實驗結果推論,即使心中沒有怨氣,也可能演變成暴動。要了解群眾的行為,可以把人當成一個遵守簡單法則的原子或分子,然後設法找出引導群體行為的法則和模式。其實表面複雜的群眾行為,背後的原因通常很單純。電腦模擬測試,是找出社會行為背後隱藏邏輯的好方法,就像找出原子和分子遵守的物理定律一樣。

  就如同原子雖然變化莫測,但在熱力學或運動學上卻可以完全預測一般。人類社會行為背後也存在某種規律,即使每個人都是自由決策的個體,但集合成群體後的行為,卻因為背後存在規律而具有可預測性。不過對社會行為的預測和對自然現象的預測不同,自然現象可以精確預測「必然」的結果,但社會行為因為人類決策並非完全理性,只能預測「可能」的結果,但無法得到精確的答案。

 

  重要的是模式,不是人

不可思異的現象

  在克羅埃西亞,波士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雖然是一起長大的朋友,但1991年以來,忽然間仇恨開始瀰漫,以前互相問候的朋友,開始區分成敵我不同的族群,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,塞爾維亞人突然冷血的殘殺了波士尼亞人。相同的瘋狂事件如盧安達胡圖族民兵,在一百天內就屠殺了超過九十萬的圖西族人,至於德國納粹運動就更恐怖了,殘殺了近六百萬猶太人。是什麼原因讓完全正常的人,竟然輕易陷入群體的瘋狂狀態?

  1974年印度政府推行極端的生育控制政策,結果在激烈的反對下,以失敗收場。但印度南端的喀拉拉省,雖然沒有任何高壓管制,卻出現生育率自然下降的奇蹟。喀拉拉和其他省份一樣只是個農業省,人民並不富裕,唯一的差異是教育。1980年代末,在志工團體的協助下,喀拉拉是全世界唯一百分之百識字的地區。教育的提升,竟然奇妙的讓生育率降了下來。

  

模式至上

  模式是引發社會現象的根本原因,例如在車多的高速公路上經常會發生「幽靈塞車」現象,車陣緩慢移動了三十分鐘,卻發現沒有車禍、施工、汽車拋錨,只是速度莫名的慢了下來,沒多久擁擠的車陣突然消失,車子又恢復原先的速度。幽靈塞車是車多時駕駛人本能反應下的自然產物,許多社會現象如金融交易、政治議題或流行趨勢也一樣,如果從「模式」的角度來思考,而不是從個人身上分析,會更容易找出原因。

  模式本身會自然產生,並自我強化。就如同在擁擠的大廣場上,往不同方向移動會很費力,因此任何已形成的動線會吸引更多人加入,使這股人潮更壯大,進而吸引更多人加入。模式一旦出現,會限制個人的選擇,迫使人們加入,進一步推升模式的影響力。所以,並不是某個人的意志決定大家往哪裡走,「模式是從騷動和混亂當中自然發生的,發生之後會自行獲得該有的能量和力道。」

  2004年美國軍人在巴格達監獄虐待伊拉克囚犯,惡劣的行為曝光後舉國譁然,為什麼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會以虐囚為樂?其實事件的起因和個人無關,與他們所處的情境有關。當下的情境衍生出虐囚的行為,當越多士兵虐囚,大家就越不把囚犯當人看,助長了惡性循環的條件。

  個人的行為模式孕育出某種社會情境,這個情境又會回過頭來影響我們的行為。我們身陷在社會浪潮之中隨之起舞,這又助長了這股浪潮的力量,更有力量影響下一個人。於是在無意識中,我們共同創造了流行時尚,社會運動、宗教狂熱或股市狂潮。

 

社會原子

  近代物理的研究發現,對物質的特性而言,真正重要的並不是組成分子,而是分子組織或排列的方式。鑽石之所以堅硬又明亮,並不是組成鑽石的碳原子每個都如此,而是碳原子以特殊的方式排列在一起。個別分子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結構和模式。人類也一樣,我們都是組成社會的「社會原子」,當我們聚集成團體之後所展現出來的行為,同樣和個人本身的特質沒有什麼關係。

  公園草地上些微的足跡會引誘別人跟著走,使得路跡更為明顯,吸引更多人跟進。股價的下跌會激發投資人跟著殺出,賣出行為又導致股價的進一步下跌,這又激發更多人拋股,形成不斷循環回饋的現象。

  有些群眾的行為模式有時會和直覺相反,例如發生火災時,要疏散戲院裡的人群,直覺上障礙物越多,疏散越不容易。實際情況剛好相反,障礙物的存在,有時反而有利疏散。如果在出口前幾步有一張桌子,會讓人群流動更為順暢,加快疏散速度。

 

隱藏的邏輯書摘(二)

投資圖書館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投資策略 投資理論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