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隱藏的邏輯書摘(一)

   為什麼個人的行為無法預測?       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複雜背後的單純

  哲學家懷海德說過:「科學思想的目標,是在特例中發現通則,在無常變化中看出永恒不變。」丹麥的天文家第谷數十年來,每天都會觀測並記錄火星的運動,他發現火星的軌跡非常難以捉摸。第谷去世後德國天文家刻卡勒看到第谷的筆記,經過八年努力,終於找出其中的規律:原來火星和地球都是繞著太陽的橢圓形軌道上運行,地球在內側,所以會形成複雜的相對運動。但是,當我們找出現象背後的模式後,會發現事情變得十分單純。

  1984年,斯特恩計畫重振紐約破敗的時報廣場,但1987年的股市崩盤讓整個計畫胎死腹中。不久後,奇妙的事竟然開始發生,時代廣場居然自已慢慢活了起來。許多大集團逐漸進駐,連迪士尼也進來卡位,整個社區逐漸形成良性循環,最後飯店和辦公大樓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來。是什麼原因讓時代廣場得以再度重生?

  每個人對時代廣場都自有一套解釋,但原因很可能只是個偶然的意外,時報廣場附近剛好有少數幾個重要的投資,這些投資鼓舞了其他人跟進,最後導致良性循環,讓時報廣場再度繁榮了起來。其實在復甦發生之前,沒有人能事先預料這個結果。同樣的,群眾運動的暴發、政治的變化或股市的漲跌,也很難在事前準確預測。

 

經濟預測必然錯誤

  雖然在物理上人類取得了明顯的進展,但長期以來學者的努力,卻無法在人類社會裡找到類似物理般的預測模式。社會科學中研究最透徹的是經濟學,可惜至今仍然無法走出迷霧。有人統計了三十幾個英國頂尖的研究團體所做的經濟預測,一般會認為他們的預測差異一定很大,實際結果是所有的預測相似程度都很高,而且這些預測幾乎總是錯誤。

  為什麼預測人類社會行為這麼難呢?許多災難、戰爭或選舉等社會事件,很容易因為一些小插曲而改變結局,歷史學家卡爾把這種現象稱為「克莉奧佩特拉的鼻子」。緣由是羅馬國王安東尼因為迷戀埃及女王克莉奧佩特拉,為了取悅她而輕率地發動戰爭,結果竟然大敗,導致整個局勢完全改觀。克莉奧佩特拉迷人的鼻子,竟然扭轉了歷史的發展。1920年也發生一件類似事件,希臘國王被自己養的猴子咬了一口之後死亡,後續的演變竟導致希臘和土耳其發生戰爭,邱吉爾的評論最傳神,他說:「這隻猴子咬死的可是二十五萬人。」

  經濟學家企圖尋找科學法則,用以預測經濟的發展。但一個微小的事件,就會讓情況完全扭轉,朝不同的方向發展,要預測經濟趨勢實在不容易。況且人們對社會事件的看法缺乏「客觀性」,同一件事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。即使是歷史記載,也多有偏頗,卡爾發現中世紀的歷史記載中,人們非常關心宗教,為什麼會這樣?其實這些記載全是各代編年史學家所記錄,而這些人都具有宗教理論背景,於是只選擇性記錄和宗教有關的事件,其他事件則遭忽略。即然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有色眼鏡看世界,怎麼可能得出客觀的結論?又怎能正確的預測未來?。

 

演化的偶然性

  生物學也存在「克莉奧佩特拉的鼻子」難題,因為演化的核心是偶然的,由隨機的基因突變,或交配時的基因重組而產生隨機變化,接下來的天擇力量,則讓有競爭性的個體存活下來。每個生物體保留的,其實都是長期演化歷史的偶然事件軌跡。但生物學家已經克服這個偶然性問題,能人為的控制及預測某些變化。

  不過人類和沒有智慧的生物不同,行為上的自由意志,會促使我們創造發明、嘗試做沒有先例的事、也會不斷學習,這些都使得人類的行為更難預測。學習會增長知識,影響歷史發展的軌跡,未來的知識量必然和現在不同,在知識還未累積之前,我們必然無法預見之後的改變,這說明要預測未來,根本不可能。

 

  我們是摩登原始人

  2006年倫敦千禧橋開放通行,當時橋上約有二百人,橋上行人的步伐使橋身產生輕微振動,橋身的振動又回饋到行人身上,為了保持平衡,他們會調整步伐來配合橋身的擺動,這個行為又加大了橋身的擺動,不斷的循環影響下,最後橋身的擺動幅度竟達十公分。人類社會和千禧橋很像,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幾乎都是微軟的天下,因為市場的力量會自動把使用者推向微軟,越多人用,就逼使更多人不得不用它。股市的泡沫道理也一樣,投資人的買進行為推升了股價,進一步吸引更多人買進,股價又因此而升高,循環不止。

 

人是理性的嗎?

 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認為人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,這個觀點在二次大戰後被經濟學家無限延伸,以「理性」為人類行為的唯一準則,將人類行為化約成完全理性的決策過程,並據此發展出許多嚴謹的數學架構。事實上,研究發現 根本沒有人是以完全理性的方式生活,但為什麼理性假設仍然成為現代經濟思想的中心?

  政治學家愛梭羅德認為原因很簡單,如果沒有這個假設,萬能的經濟學家就會退化成無知的小孩而不知所措。假設每個人都是一模一樣的理性決策者,這時人類的行為便能簡化成數學理論,能用邏輯來推導。其次,經濟學家也是人,會受社會回饋機制支配,當多數經濟學家都採用理性假設,這時擁護主流思想,採用相同假設才能得到支持。換言之,不是理性假設對解釋經濟行為成效良好,而是對經濟學家的前途成效很好,所以被採用。

 

賽局理論

  芝加哥的經濟學者泰勒1987年在英國《金融時報》刊登一個遊戲,參加的人要從0到100中選一個整數數字寄回去,如果挑選的數字最接近平均值的2/3,就成為有抽大獎機會的優勝者。如果所有人都隨機選擇,則平均值是50,33會是最適當的選擇。問題是,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,則所有人都會選33,那麼平均值會變成33,這時挑22最可能獲勝。但若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,就應該選15,但是……。順著相同的邏輯推論,最理性的選擇會變成0。

  結果全體的平均數是18.9,選13的人獲勝。這個結論說明,經濟理論中每個人都是完全理性的假設,和實際情況有明顯差異。以經濟理論來分析,股票價格一定會反應合理價值,因為投資人非常理性,當股價低估時便會買進,高估時則賣出,兩股力量會使股價回到合理價位上。但現實世界是每個人的資訊都不相同,即使擁有相同資訊,對股票的評價也不一樣。於是在理性的人認為低估而買進後,市場可能認為這個價格仍然高估而持續賣出,讓股價繼續下挫。

 

本能至上

  心理學家卡奈曼認為人類的心智包含了兩個系統,一部份以理性邏輯分析為主;另一部份是快速、自動而難以控制的本能心智。病人聽到醫生說手術「有90%的成功機率」會比「有10%的失敗機率」,更願意接受手術。買15美元的CD時,如果兩分鐘路程外有一家店只賣10美元,一般人會決定多走兩分鐘。但研究發現買的商品變成125美元的衣服時,多數人不願意為了五美元多走兩分鐘。這兩分鐘的價值同樣是五美元,但人們的選擇卻不一樣。

  不過,這並非表示人類不理性,只是平常的行為更受本能趨使。人類大腦是數百萬年演化而來,目的是為了適應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,只有靠快速的本能反應才能存活,不過「理性」卻能避免本能反應惹出大麻煩。真正讓理智發揮強大作用的其實不是邏輯推理,而是適應力。我們會根據某項信念走一小步,看看結果如何再作調整。理性思維意謂著嘗試錯誤的心理過程,智慧就是能採取簡單的步驟,邊學邊調整。

 

隱藏的邏輯書摘(三)

投資圖書館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投資策略 投資理論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