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                      非常潛力股書摘(三)

   第四章本益比的評價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變動不止的本益比

  股價相對大盤而大幅波動,主要原因是市場的評價發生變化,導致本益比的變動。評價是很主觀的事,它不一定和實際發生的事有關。股價不是因為公司實際或即將發生的事件而波動,而是因為市場對這些事件有不同的見解而調整。1974年摩托羅拉宣布將電視機事業賣給松下公司,股價立刻大漲25%,原因主要是此舉將使摩托羅拉由電視機製造商的低階印象,變成本益比較高的半導體製造商。

  金融圈很喜歡玩「追隨領導人」的遊戲,只要某個觀念被普遍接受,即使價格已經偏高了,還是可能再上漲。不過長期而言,因不切實際的預期而高估的價格一定會修正,不過修正過程也可能跌過了頭,有時要經過很長的時間,過度負面的情緒才會回復正常。

 

何時買進?

  本益比是評估股價風險的重要參考,當股票的本益比還沒反映基本面應有的水準時,風險最低;若本益比和基本面相當,則風險次高。當公司的優點已經被市場廣泛瞭解,本益比調整到應有的水準之上,此時的風險最高。本益比太低的股票不宜買進,因為出錯的機會太高。評價與基本面相符的股票是最佳的選擇。而且也不能在股價一上漲就賣出,因為在每股盈餘和本益比調整的雙重作用下,股價有時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漲幅。在上漲的過程中,本益比的上升往往比每股盈餘的增加對股價的影響更大。

  另一個問題是,本益比已經超越應有水準時是否要賣出?費雪的看法是不要輕易賣出好股票。因為真正吸引人的公司數目很少,價格低估的更難找到,若賣出已證實為體質不錯,但股價高估的股票,轉買其他低估的公司,犯錯的機率很高。

 

產業觀點會改變本益比

  市場對股價的評價,主要受三個因素影響:對整體股市的評價、對所屬產業的評價、對公司本身的評價。舉例而言,同樣的基本面條件,當市場認為化學產業前景明亮時,會只看優點而忽略不利因素,並給予較高本益比;一旦情緒轉為悲觀,則只會看到威脅,優點則遭到忽視,能接受的本益比隨之下降。在這過程中,改變的只是看事情的角度,而不是事實真相。

  1958年,第一家沒有資產的純服務業公司尼爾遜上市,投資人買進時都如履薄冰,不敢給予太高的本益比。不過隨著尼爾遜的盈餘不斷成長,服務業股票變得極具吸引力,所有沾上邊的股票都雞犬升天。

 

本益比的長期比較

  就本益比而言,對公司本身的評價,比對所屬產業的評價還要重要。例如有兩家預估每年都能成長10%的公司,如果其中一家本益比10倍,另一家20倍,那麼本益比10倍的公司,是否較值得投資?答案是不一定,因為10倍本益比的公司,可能運用了極高的槓桿,風險太大。所以只依據本益比高低作決策,很容易犯錯。

  投資時不只要考慮體質,更要看長期的成長前景。例如兩家體質良好的公司,未來四年的盈餘都將成長一倍,本益比均為20倍。四年後其中一家股價漲了一倍,本益比仍為20倍;但另一家的股價則完全沒有上漲,因為市場預期這家公司已經沒有成長性,因此本益比降為10倍。

 

   第三篇 發展投資哲學

  第一章哲學的起源

用訪談蒐集資料

  每個人的投資哲學,都有一套發展過程,費雪也一樣。他在就讀研究所拜訪廠商時發現,銷售能力是潛力公司的重要特質之一,即使公司能發明令人驚奇的產品,但除非能說服別人買進,否則無法產生利潤。

  研一後他到銀行任職,負責證券分析工作,他跳脫一般的分析方法,深入訪問消費者的意見,成果相當不錯。他瞭解只看財務紀錄,無法判斷股票是否值得投資。精明的投資人能從熟悉這家公司的人口中,瞭解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,這個方法也成為他蒐集資料的基本方法。

  

由錯誤中學習

  愚者和智者的主要差別,在於智者能從錯誤中學習,愚者則不會。低本益比有時是個投資陷阱,1929年股市崩盤前他雖然看出股市不健全,卻仍將資金投入本益比相對較低的股票,崩盤讓他的投資慘賠。這個經驗讓費雪瞭解,本益比偏低並不能保證什麼,有時反而是即將發生問題的警訊。股價便宜或昂貴?不是和當年的盈餘相比,而是與未來數年的盈餘相比。

  1930年他因公司倒閉而失去工作,於是決定在局勢最艱困時期創立投顧公司。1932年他每個月的淨收入平均是2.99元,1933年成長為29美元,和送報生的收入差不多。到了1935年業績終於有了起色,並培養了一批忠誠的客戶。

 

  第二章從經驗中學習

逆向操作的迷思

  1931年他發現食品機械公司頗具吸引力,他愈深入訪談,愈發現這家公司的優點,包括:產品具有高市佔率、深具成本競爭性、行銷能力強、研發設計創意十足、人員素質優良、經營管理良好、經營者誠實正直。當時市場對這家公司的評價並不高,但費雪深信他的判斷,因此勸客戶儘量買進並抱牢。

  投資要成功,就須訓練自己不盲從於群眾,在別人向左轉時正確的轉向右邊。不過許多人極力鼓吹的「逆向操作」,其實已經偏離了焦點。重點不是背離市場的普遍思潮而行,而是在詳細分析後若看法和市場不同,要有堅持的勇氣。如果只強調逆勢而為,當情勢已經十分明朗,並且被普遍接受時,若反其道而行一定損失慘重。

 

短線進出

  費雪建議客戶在買進股票時,不要用一個月或一年來評估結果,必須至少給股票三年的時間。因為這項堅持,他才能享受德州儀器可觀的增值。至於三年期滿後仍表現不佳而出脫的股票並不多,大部分都在更深入的瞭解後,因評價的改變而賣出。

  費雪曾短線投資加州罐頭公司,三次進出都獲有利潤。表面上看好像操作得不錯,但幾年後再回顧,會發現短線進出的操作方式實在愚蠢。因為這種操作方法會浪費許多時間和精力,如果把這些精力放在尋找好公司並長抱,會獲得數倍的報酬。費雪看過許多短線操作者,不管有多聰明,觀念多正確,但績效都不如長期投資。

  剛創業時,費雪常為了一點點買賣價差而計較。其實和未來幾年可能的潛力相比,眼前的一點點價差,根本沒有計較的必要。在費雪的事業生涯中,也發生許多錯誤,例如在成功之後變得漫不經心,或者把觸角伸到熟悉領域之外,投資不熟悉的產業等,每回都損失慘重。

 

  第三章哲學成熟

不可多得的機會

  1931年和1950年情況很類似,投資人都很悲觀,但同樣的,有耐性的人都能獲得可觀的報酬。1931年大蕭條讓股價跌到廿世紀最低水準,而1950年則因大戰剛結束,人們擔心景氣會像前幾次戰爭結束一般,在短期的榮景後便陷入蕭條,結果股價遭到嚴重低估。二戰時費雪發現化學業將有大機會,而道氏化學公司在經營管理上,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。他利用戰後的悲觀氣氛佈局道氏化學,最後創造了豐碩的成果。

  1980年由於通貨膨脹的摧殘,費雪再一次看到股價普遍低估的現象,他認為如果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,股價低估的情況將比前兩次都嚴重,他相信這次機會比前兩次都好,事後也證明他的看法正確。

  

要避開空頭市場嗎?

  當空頭市場將來臨時,是否要賣出手中的績優股,避開崩跌的危機?費雪認為,只要相信長期仍有發展潛力,未來的股價會比現在高,就不應賣出。有潛力的公司很難找,一旦找到就不應隨便脫手。況且要預測短期的經濟走勢非常困難,股價主要受群眾心理影響,要預測群眾心理變化並不容易。費雪相信短期預測的正確率不到60%,即然如此,怎麼能用正確率60%的預測,來決定賣出成功率高達90%的股票呢?

 

  第四章市場有效率嗎?

市場並非很有效率

  每個年代,投資人都有機會以低價買進潛力股,只要能抱牢,都能獲得好幾倍的利潤。同樣的,也都出現投機熱門股,事後也都證實是為盲從群眾設下的陷阱。法國有句諺語:「事情變得愈多,愈是保持原狀。」股市沒有新鮮事,過去或現在發生的事,未來也會再發生。

  過去幾年,「效率市場」的觀念受到普遍的注意,這個觀點源於隨機漫步理論,認為市場價格已經反應所有已知的資訊。支持的學者發現,很難找到一種操作技術能超越大盤。費雪同意這個看法,因為根據短期預測來操作很難獲利,但長期而言,則效率市場理論並不正確。

  費雪舉雷伊化學公司為例,這家公司的產品競爭者很難模仿,而且各部門間整合完善,公司的產品都在市場居領導地位。雖然公司長期受到肯定,但1979年投資大量資金研發的某項產品宣告失敗,使得當年的盈餘由前年的7.95元降到0.08元。這不過是所有公司發展過程必有的現象,經營能力再好的公司也無法例外。但市場對雷伊公司的看法卻變得極為悲觀,股價不斷下跌,即使公司坦誠公布所有細節,並對未來兩年有樂觀的預測,而且事後結果也和預測完全一致,但股價竟然完全沒有反彈,這證明市場並不如學術界說的那麼有效率。

 

費雪投資哲學結論

一、買進有長期發展計畫,且競爭者很難進入的公司。

二、選擇股價因誤會而失寵低估的股票。

三、抱牢股票,直到公司本質改變,或成長潛力消失為止。

四、不要過度在意現金股利。

五、不要只為了實現獲利而賣出股票,好的投資策略是在判斷錯誤時小幅虧損出場,不讓損失惡化;但判斷正確時讓前途看好的股票,利潤不斷增加。

六、潛力公司數量不多,很難低價買到,一旦有機會一定要把握住。切勿將資金分散在太多平庸的股票上。

七、不盲從群眾,也不要只為了逆勢而排斥市場的主流看法。

八、投資和在其他領域成功沒有兩樣,都必須努力工作。

投資圖書館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價值投資 成長投資 股票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