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選股戰略書摘(三)

  財報上的重要的數據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銷售率:因為某項產品而對一家公司感興趣時,必須先瞭解這項產品的營業額佔公司的比重有多高?蕾格斯絲襪占漢斯公司的比重高,所以熱賣時漢斯的股票便大漲;幫寶適雖然利潤更高,但占寶鹼的營業額比例太低,所以推動不了寶鹼的股價。

本益比:合理的本益比應與盈餘成長率相等,若只有成長率的一半就很適合買入。更複雜的計算是成長率加上股息率,再除以本益比,若得出二以上的數字便是一家迷人的公司。不過這些計算只適用於大型企業,較不適用於新掛牌的小公司。

現金狀況:以福特公司為例,每股現金或現金資產為16.3元,子公司價值16.6元,股價38元扣掉這些,等於其他資產只要每股5元,難怪股價漲了十倍。

債務:債務高低決定公司的命運,以GCA和應用材料而論,兩家都是電子設備廠,但受景氣衝擊時GCA負債一億一千四百萬元,大部份是須隨時歸還的銀行債務,現金三千萬,但主要資產是七千三百萬的存貨。至於應用材料則只有一千七百萬的負債,現金則有三千六百萬。等電子業景氣再起時,GCA的股價只剩下一毛,但應用材料卻從八元漲到三十六元,債務低才有度過景氣危機,浴火重生的機會。

股息:穩定發放股息的公司遇到市場重挫時,下跌幅度是股市平均跌幅的一半,因為股價愈跌報酬率愈高,這會吸引保守的買盤進入,是股市危機時最安全的投資。

帳面淨值:會計帳上的淨值,往往和企業的真實價值無關,帳上的設備及存貨,說不定已經變成廢物,尤其愈接近成品的存貨,售價愈難預料。所以用價值投資觀點,以淨值遠高於市價來決定買入非常危險。

隱藏資產:土地資產、庫存貴金屬,甚至像商標價值,不一定會顯示在資產負債表上。以可口可樂為例,表面上1987年只賺了六毛三,實際上另提列了五毛作為可口可樂商譽的折舊,所以實際利潤應是一塊多。至於已折舊的商譽會讓商標價值不斷降低至零,反而更嚴重隱藏了可口可樂商標的價值。隱藏資產潛藏很多機會,例如有時母公司擁有的子公司價值就超過母公司,或者起死回生的公司由於擁有大量新利潤的免稅優惠,例如在稅負50%時,只要買進一家獲利的公司,轉眼就能讓這家公司的盈利因免稅而成長一倍。

現金流量:必須持續投資才能維持競爭力的公司,通常自由現金流量不高,不是好的投資標的。像台灣的DRAM產業,幾千億的投資,最後的結果卻是一場空。

存貨:對製造商或零售商而言,存貨增多通常是個警訊。存貨增加比銷售額的成長還快速,表示經營已亮紅燈。

成長率:尋找成長公司是林區選股的重點,他所謂的成長不是規模的擴大,而是盈餘的增長,因為企業也能用降低成本、提高售價的方式來增加盈餘。像生產香煙的菲利浦。莫理斯能年復一年提高產品售價,又不會失去顧客,政府管制香煙廣告反而為其省下一大筆錢,這是最好的投資。其他條件相同時成長率二成的公司比一成的公司更值得投資,但三成以上的成長率很難持久,不應列入考慮。

稅前盈餘:獲利率最高的公司營運成本最低,在不景氣高成本公司開始虧錢時,低成本公司可能還保有利潤,因此比較能渡過景氣寒冬。不過,當景氣由谷底翻揚時,高成本公司的獲利率會快速增加,幅度是績優公司的好幾倍,股價漲幅當然很可觀。所以平常應該買績優股,至於景氣翻揚時,買成本較高的起死回生股利潤最高。

 

持續追蹤

  買進股票後要持續追蹤,看看先前的故事有沒有照劇本走,新的故事版本是否吸引人,萬一故事變質就該出清。如果公司已經陷入困境,他的主要競爭對手可能是不錯的新選擇。德州航空經營不善而縮小營運規模時,主要競爭對手達美航空就是不錯的投資目標。

 

第三篇 長遠眼光

 

  投資組合

  投資一定有波動,有豐收的年度,但偶爾也荒年。投資和投機的道理都一樣,找到正確的策略,不受好年頭或壞年頭的影響,長期堅持才能創造最大的利潤。80年代股市的年報酬率約10%,林區認為個人投資的報酬率須12%~15%才合算。經常短線進出的投資人,因為交易成本的關係,報酬會比較低,所以他不建議炒短線。

  至於投資組合的大小,表面上有集中派和分散派的差別,其實實際作法差異不大,共同的觀點是不能只為了分散投資,就買進一無所知的股票。絕對數量多寡並不重要,選股的方法才是重點。林區認為3到10種股票便足夠,稍微分散能讓買到飇股的機會增加,也能讓資金流轉的彈性增加。如果能把資金分散在成長股、循環股…等各類股票上,是另一種降低風險的方法。

  除非股市找不到吸引人的故事,林區不建議將資金從股市中抽回。技術分析派的操作守則是順勢操作、迅速停損,賣出下跌股保留上漲股,林區並不認同這種做法。反向操作也不宜,因為這種操作方式只受股價高低控制,不受公司本質改變與否所影響。最好的方法是依照原先買入時的預期而動,循環股、起死回生股,預期的故事發生了,股價也漲了就應賣出,至於其它類型股票,則應定期檢查故事內容來決定去留。

  因價格下跌就賣出好股票是一大悲劇,股價下跌是買進的好時機,正確想法應該是:「股價下跌25%時,我就要買進。」至於「股價下跌25%時,我就要停損」的想法,很難在股市賺到錢,這是投資者和投機者觀念上最大的差別。

 

  買賣的最佳時機

  何時是買股票的好時機?第一個時機是利用年底投資人為避稅而賣出時,此時通常會有一波賣壓。第二個機會是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的跳樓犧牲大拍賣,敢在暴跌時買進的人往往是大贏家,巴菲特、李嘉誠都屬於這一類。

  何時是賣股票的時機呢?只要故事依然迷人就不該賣出。投資人很容易受「敲邊鼓效應的影響」,當同一個利空消息一而再,再而三重覆後,再理性的人也會受其左右而賣出股票,這是不理智的做法。股市或媒體都無法告訴你何時該賣,你必須用買進時的思考方式來決定何時賣出,如果你知道開始時為什麼買它,自然也會知道何時該賣。當然,如果有另一家公司更吸引人,換股也是理想的方法。

  

  投資迷思

  有幾項投資的迷思,投資人必須避開:

已經跌成這樣,不會更低了:絕對不能只因為股價跌低而決定買進,在股價重挫時急著承接,就像接住往下掉的刀子一樣危險。應該等刀子掉到地上,完全停止震動了再去撿。這一點即使是技術分析派作法也一樣,不在大量時搶進,等拉回量縮時再視整理情況決定是否加碼。
已經漲這麼高了,怎麼可能再漲:股價上漲並沒有限度,只要故事好,盈餘持續增加,就能不斷上漲。我們無法預測股票會漲多高,所以只要故事不變,就該緊握不放,搏取意外的驚喜。
一股只要三元,還有什麼好損失的:不管股票是一百元或一元,如果最後變成零,一樣是賠光。便宜的爛股票和昂貴的爛股票一樣危險,不管在什麼價位進場,只要挑錯股票,損失都一樣。
股票最後總會漲回來:翻翻那些下市的績優股,就會知道真相。
黎明之前總是特別黑暗:人們總是認定事情惡化之後就不會變得更糟。其實,這世界什麼事都可能發生,投資陸運服務的人會發現,1979年美國有九萬多部陸運車輛,1981年落到四萬五千輛,是十七年來最低紀錄,大家都認為情況要反轉了,但1982年卻只剩一萬七千輛,1983年則是五千七百輛。一度風光繁榮的產業,竟然暴跌了九成的業務,黎明前的黑暗有時會沒有盡頭。
只要反彈到十元我就脫手:糟糕的股票通常不會反彈到你決定出售的價位,除非你對公司有足夠的信心,願意再買進一些股票,否則應該立刻脫手。
不用擔心,保守的藍籌股不會波動:有人認為公用事業股絕對不會出錯,可以安心放進保險箱等著領股息。其實公司經營是動態的,榮景也有變動的時候,天底下沒有一種股票可以放著不管。
買這麼久都不漲,還是放棄吧:如果你因為不耐久候而放棄故事迷人的股票,最終必定會後悔。只要最初吸引你的因素沒有改變,那麼耐性早晚會得到回報。有故事的股票走勢一片平坦時,其實是在暗示你,接下來準備要大步向上走了。
損失大了,竟然沒有買這支股票:把別人的收穫看成自己的損失實在不聰明,因為這個念頭會讓你急著買進不該買的股票,你會認為已經錯過了前一個,我要努力抓住下一個。事實上你原先所認定的錯誤並沒有花一毛錢,結果卻花一大筆錢去犯另一個錯誤。
股價上漲,所以判斷是對的(股價下跌,所以判斷是錯的):這是最荒謬的觀念,股價漲跌不代表公司好壞,短期的漲跌可能受隨機因素影響,不能依此來評判原來的分析正確與否。

 

  選擇權、期貨和融券

  在衍伸商品領域,多數業餘玩家都賠了錢。選擇權是個零和遊戲,市場有人贏錢就有人賠錢,而且通常只有一小撮人是贏家。股票則能分享公司的成長,所有持股人都會受惠。至於融券則更危險,當投資的股票下跌時雖然會驚慌,但總有個限度,因為很少股票會跌成鴨蛋。但如果你融券放空,當股價往上漲時,空間幾乎無限。

 

選股戰略書摘(三)

投資圖書館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股市 投資理財 選股策略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