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                     非常潛力股書摘(一)

   第四章要買什麼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

  一般認為投資高手擅長分析企業的帳面價值,並在股價低估時便宜買進。不過只看歷史資料可能買到便宜股,也可能選到經營即將陷入困境的地雷。費雪長期觀察發現,以五年為期來比較,逢低承接便宜股所得的利潤,遠不如買進成長股的報酬。

  成功的投資人若想請專家協助選股,不宜找經驗不滿五年的顧問。好的投資顧問有兩個條件:誠實正直及良好的操作紀錄。投顧的績效高不代表能力好,有時只是買進的高風險股票剛好大漲,投資績效不穩定。挑選顧問時還要瞭解他的投資觀念,到底是喜歡物超所值的「價值股」,還是追求長期高報酬的「成長股」。

 

資金守則

  投資的資金必須是未來用不到的錢,有特定用途的資金,例如子女教育費等,絕不能拿來投資。而且多數的資金應投入大型成長企業,而不是年輕小型的成長公司,分散投資是降低風險的有效方法。

  過去三十五年來的研究顯示,強調高股利的公司,和著眼於未來成長,將獲利再投資的成長型企業相比,長期報酬明顯遜色。其實成長股不只股價會上漲,因為盈餘不斷成長,等比例的現金股利,也能讓股利不斷增加。

 

  第五章何時買進

經濟預測無用論

  只要長期抱牢潛力股,就能創造可觀的獲利。不過,若想讓獲利更高,必須在適當的時機買進。傳統上認為投資人必須先判斷景氣狀況,作為買賣股票的依據,這麼做表面上看起來專業又合邏輯,實際上卻很愚蠢,因為所有的經濟預測正確率都不高。在費雪眼中,預測景氣趨勢的經濟學,就如同中古世紀的煉金術一般不可靠。過份信任專家預測能力的投資人,可以查閱他們過去的預測紀錄,便會發現看法南轅北轍,論點雖然叫人折服,但錯誤率卻很高,要如何靠這些預測來操作呢?

 

有效的方法

  企業產品或產能開發過程,會產生不錯的買進機會。實務上,企業開發新產品不可能完全依照計畫時程完成,而且偶爾也會失敗,這是經營企業必然的成本。通常開發新產能的消息一傳出,投資人便會蜂擁搶進,把股價推高,一旦新廠運轉試車成功,股價會漲第二波。不過接下來商業量產的困難會逐漸浮現,額外的支出導致盈餘下降,量產不順的消息慢慢傳開,問題不知何時得以解決。這時原來積極買進的人會因失去耐心而賣出,問題拖得愈久,股價便跌得愈低。

  最後問題終於得到克服,股價彈升了兩天,但之後公佈的季報顯示費用及成本大幅攀升,嚴重影響利潤後,股價便會隨之跌落新低。這時所有的分析師都不看好,最好的買點便在這種悲觀氣氛中逐漸浮現。因為一旦第一座量產工廠上了軌道,公司便能不斷複製,企業將會成長好幾年。不過投資人通常目光如豆,在利潤出現前便失去耐心。當經營成果呈現時,不只每股盈餘會增加,因為市場的評價改變,本益比也會隨之上升,讓股價連續上漲好幾年。

 

利空買進

  好公司遇到壞運氣,也是買進的好時機。當企業發生始料未及的問題,如果只是暫時性的,都是好的買點。有時不一定需要利空,企業的獲利能力還未反應到市價以前,都是買點。例如新廠已經完工量產,但技術部門發現只要再投資15%資金,便能增加40%產能,在股價還沒反應這部份獲利之前,都值得買進。

  費雪建議投資人,不要理會景氣或股市趨勢的預測,合適的買進機會一出現就勇敢出手。只要股票是經過精選,面對日後的股價波動便能處之泰然。不過他建議最好分幾年逐批買進,不要一次買完。

 

  第六章何時賣出

賣股票的好理由

  賣出的時機有三個:首先是因誤判而買進,當發現公司的前景不若之前想像般美好,這時就應該脫手。不過要放下自尊心,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並不容易。通常賣出時若還有一點利潤,比較容易下手,萬一已經產生虧損,投資人會死抱股票,希望反彈到「至少打平」的價位才賣出,這種心態往往會帶來嚴重的虧損。只有當機立斷,認賠殺出,才能釋放被困在爛股票中的資金,創造更好的報酬。對投資而言,成敗的關鍵不是偶爾發生的損失,而是判斷正確時能不能創造可觀的獲利。

  第二個賣出的理由是隨著時間流逝,當初買進的理由已經消失了,就該出脫股票。例如年輕的成長公司已如預期般擴張,但成長潛力已不存在,這時便沒有保留股票的必要。

  第三個賣出理由是找到前景更美好的公司。不過這並非鼓勵投資人隨時換股操作,頻繁更換投資股票是不聰明的做法。一支股票抱得愈久,愈能瞭解公司的本質,如果原先的買進理由證明是正確的,何必冒風險換到另一家前景不明的公司呢?

 

華爾街的迷思

  金融圈經常發出賣股的建議,最常見的理由是空頭市場即將來臨。擔心股市下跌而賣出潛力股,長期而言是損失慘重的做法,因為景氣預測是虛無縹緲的看法,企業分析則較為實際可靠。忽略實際可靠的資訊,以虛無的觀點來操作,在機率上已經處於不利地位。只要買進的是潛力股,即使在空頭市場中重挫,下回多頭市場來臨時便會再創新高。如果希望高檔先出脫,低檔再買回,這等於假設投資人能預測跌勢何時結束,根本是緣木求魚。

  許多人因擔憂空頭市場而出脫潛力股,結果有時空頭市場並未出現,讓他們錯失大好機會。有時空頭市場果然出現,跌到賣價以下,但投資人往往苦苦等候價格跌得更深才要回補。萬一股價持續下挫,他們反而會因憂慮而不敢買回。

 

股價超漲?

 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認為股價已經超漲,應該賣出。問題是價格應該多高才算超漲?出色的股票本益比一定比平庸的公司高,因此只因本益比太高而賣出並不聰明。其次,若認為股價已經反應公司未來的盈餘水準,這又回到預測的問題上,即使公司高層也沒辦法準確預測公司未來的盈餘,所以在邏輯上行不通。如果十年後股價會漲四倍,那何必為了眼前高估35%而提心吊膽?

  最愚蠢的賣出迷思是認為股價已經大漲,耗盡了所有上漲潛能,所以應該賣出,轉進到還沒上漲的股票上。這等於出脫好公司,轉進爛股票,希望爛股票能迎頭趕上,這想法根本不切實際。只要當初買進時分析做得正確,則賣出時機可能永遠都不會來。

 

  第七章股利雜音

保留盈餘的迷思

  股利並不是愈高愈好,當企業將盈餘用來建新廠房或改善公司的競爭力,有時比發放股利有價值多了。所以重要的不是股利有多少,而是企業怎麼運用保留盈餘。有些企業的保留盈餘的確無法提高股東權益,原因是某些產業為了維持競爭力,被迫不斷投資新設備,例如DRAM「慘業」便有這種特色。若資金沒有投入,企業會陷入困境,但投入後,因競爭者也相對投入了,所以無法創造更高的獲利。另一種情況是會計原則所造成。由於通貨膨脹的原因,帳上的資產價值會低估,所以累積折舊金額根本不夠設備汰舊換新所需,這時必須保留更多的盈餘來支應,但這部分支出卻無法提高生產力。

 

發股利反而不利

  發放股利有時反而不利長期效益,因為股利必須繳稅,若用剩下的錢再投資又要扣手續費,這會減損投資金額。既然選的是傑出公司,讓這批優秀的管理者為投資人運用獲利再投資,比自己另尋新投資風險小得多。金融圈往往認為拿到手的錢才安全,並不一定正確。

  另一種論點認為高股利是一種安全因子,讓股票的下檔空間得到保護,不至於跌得太低。問題是如果企業只強調發放股利,以致限制了成長的機會,反而對投資人不利。其實股利高低並不重要,只要公司訂定穩定的股利政策,使企業的成長得以維持。當公司快速成長時可能不發放股利,等到逐漸成熟時才將一定比例的盈餘發給股東。如果要提高股利,只有在能長期維持此股利水準時才提高。在這些原則下,自然會吸引不同股利偏好的人買進股票,這樣不但對企業經營最有利,投資人也容易規劃財務。

  其實長期比較,股利收入最高的,並不是目前發放比例最高的公司,而是現金股利相對較低的成長股。因為公司有成長潛力,即使只維持目前的比例發放,股利仍會隨盈餘的成長而愈來愈高。

 

非常潛力股書摘(三)

 

投資圖書館

arrow
arrow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