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散戶投資正典書摘(三)

  第十六章市場震盪             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1987年大崩盤

  1980到1987年的股價走勢,幾乎是1922到1929年的翻版,許多專家據此推論災難即將再臨,建議客戶出脫持股。可是從1987年底,股市竟然意外大漲,不到兩年又創了新高,和1929年之後的崩跌走勢完全相反。為何相似的兩段行情,最後的走勢卻完全相反?差別在於央行的貨幣政策不同,1987年央行立刻為市場注入充沛的資金,解救了市場危機。這個經驗告訴投資人,這世界和大蕭條時代不一樣,崩跌有可能是獲利的大好機會,不該再恐慌的逃離。

  任何事情都有預兆,早在崩盤日前一週,美股已顯露跌勢,當週是美股近五十年來最慘澹的一週。在黑色星期一開盤前,全球股市已經透露出不祥的預兆。這次崩盤的原因有三點:首先是為了阻止美元的跌勢,美國利率飆高。1987年年初,長期政府公債利率為7%,到了年底已經升為10.47%,漲幅驚人。其次,在崩跌前五年,美國股市漲了250%,國際股市也同樣大幅上漲。

  最後,期貨是崩盤的幫兇。投資人為了避免持續虧損,會設到價停損單,一旦跌到設定價立刻以市場出清。為了避免大量的停損單壓低股價,使用「投資組合保險策略」的人會賣出期貨,利用期貨來保護現貨。但太多投資的停損動作,反而導致期貨市場崩盤。根本不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居然發生了,期貨完全沒有買盤,這又導致現貨市場重挫。這個經驗的啟示是,選擇權還是比較安全的避險工具。

 

市場波動

  投資人大多不喜歡股價大幅震盪,不過,這其實是賺大錢的良機。扣除大蕭條期間,過去一百七十年來的年平均波動率約13~14%。日波動率超過1%的比例約23%,大約每週會有一天波動率超過1%。高波動率通常發生在股市下跌時,經濟蕭條階段,股價波動的標準差會比景氣擴張時期高出25%。

   預期波動率顯示市場的焦慮程度,市場高度焦慮時往往是股價的轉折點。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公布的波動指數,又稱為VIX指數,是顯示市場焦慮情況的有效指標。短期來看,VIX指數和股價趨勢呈負相關,而且VIX的高點多半出現在市場極端悲觀時。在VIX高點買進、低點賣出,似乎是個聰明的投資策略。可是,這和在股市低點買進、高點賣出面臨同樣的問題:究竟多高才算高?例如1987年10月16日VIX漲到40點,在這一天進場隔天就會遇到史無前例的崩盤日,所以在應用上很難拿捏。

 

歷史統計

  統計顯示,週一出現巨幅波動的頻率稍高,大幅下跌的次數最多,週二則最少。若以月份來看,十月份出現大幅波動的機率最高,兩次史上最嚴重的崩盤都出現在十月。此外,約有三分之二的大跌走勢出現在一年的最後四個月。最讓人意外的是,在大蕭條股市崩跌89%期間,日波動超過5%共有三十七次,其中二十一次是空頭回補的急漲行情。當市場朝某個方向發展時,往往會出現反向的大幅波動。在多頭市場中,「上漲走樓梯、下跌坐電梯」最能貼切形容走勢的變化。

  

反市場操作

  景氣「循環」的意義,是指經濟在高峰後便會下跌,蕭條後便會出現榮景。盈餘和獲利會隨著景氣變化,一段時間便會回到平均值。照理說,股利或盈餘在經濟衰退時暫時下降,不應該對股價有太大的影響,但每回崩盤時投資人總是過度悲觀。添惠證券在大蕭條最悲觀的1932年,給客戶很有意義的投資建議:「對於未來,只有兩種可能,不是進入永遠的混亂,就是邁向復甦。第一種推論愚蠢至極,如果亂世將現,也沒有什麼資產能保值。因此在思考投資策略時,應該以復甦為前題。目前的經濟衰退不是頭一遭,雖然它可能是最嚴重的一次,但過去每回衰退都能安全渡過,這一次也不會例外。」

  歷史經驗顯示,能夠在大家爭相逃離時逆向進場撿便宜的人,往往能因市場波動而獲利。

 

  第十七章技術分析與趨勢投資

  學術圈往往把技術分析當成邪門歪道,但技術分析者堅信技術型態會不斷重覆出現。道氏理論是最早出現的技術分析理論,分析師普林認為,投資人若從1897到1990年以道氏理論操作,獲利率會是指數報酬的20倍。不過,技術分析的買賣訊號非常主觀,無法精準認定,因此很難確定道氏理論的成效。

  薩謬爾森認為在效率市場下,所有資訊都已反應在股價中,只有非預期的資訊出現時,股價才會變動,而這些資訊是隨機出現,無法事先預測,所以股價的變動會呈現隨機性。學者用隨機出現的數據來模擬行情的波動,結果出現的圖形混在真的走勢圖中,即使是專家也分辨不出來。

  不過技術分析派相信趨勢確實存在,他們會用移動平均線等指標來協助操作。席格爾測試了最常用的200天移動平均線,時間由1885到2006年,規則是當天收盤價高於均線1%以上買進,跌破1%則賣出。有股利則再投資,退場觀望則計入利息收入。以這種策略操作的年報酬率為10.21%,高於買進持有的9.68%。不過若將大蕭條期間扣除,優勢便消失了,若再考慮交易成本,情況會更差。這個策略的優點在於能降低風險,幾次大跌都能安全退出場外,但又不會缺席大多頭行情。可惜最近十七年來,這種操作策略已經不再管用,2000年的虧損更高達28%,不過在納斯達克還是有用。

 

  第十八章股票市場的日曆異常現象

元月效應

  不同月分的報酬會有差異,例如元月份小型股的報酬率遠優於大型股,這種現象被稱為「元月效應」。從1925到2006年,標準普爾500指數一月份的平均報酬是1.57%,而同期小型股的平均報酬是6.07%。但從二月到十二月,小型股的報酬反而低於大型股,這更凸顯元月效應的特殊。即使在史上最嚴重的空頭行情中,元月效應還是存在,1929到1932年小型股跌了90%以上,但1930到1932年一月,分別創下13%、21%和10%的報酬率。研究發現,日本股市也存在元月效應,一月份小型股的報酬高出7.5%。

  元月效應是對效率市場理論的嚴厲挑戰,如果股價是隨機變動,怎麼可能出現元月效應。不過,有用的策略會自我毀滅,從1990年以來,元月效應明顯減弱,從1990到2007年,小型股的報酬率只比指數稍高一些。這說明從歷史中找到的操作策略,應用在未來是一件危險的事。

 

其它效應

  全球不管那個股市,九月都是全年報酬最差的月份,其次是十月,十月發生崩盤的比例很高。1990年以來,九月效應有越來越普遍的趨勢,原因可能是投資人賣股票籌措渡假開銷。此外,上半月的報酬比下半月高,這可能是定期定額基金每月扣款後,在月初湧入股市所造成。

  若以每週來看,週一是整個星期中,表現最差的一天,而星期五則是最棒的一天,報酬率是平均值的三倍。可惜自1990年以來,情勢已經逆轉,星期一變成報酬最好的一天,而星期五則變成最差的一天。成功的模式會自我毀滅的現象,又在此出現。

 

  第十九章行為財務學和投資心理學

人類並不理性

  財務學或經濟學的主流邏輯假設人類完全理性,不過,部份學者認為人類並不理性,股價不一定反應真實價值,而是由市場心理狀況所決定。耶魯大學許勒教授強調,流行和社會動態是決定股價的重要因素。人們買股票有時和用餐一樣,在決定要進入那家陌生餐廳吃飯時,我們會選擇人多的那一家,這個決定會進而影響後續用餐者的選擇,最後可能所有人都選擇相同的餐廳,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資訊串連。

  不只選擇時會從眾,人們還常常因「歸因偏誤」而過度自信。通常一開始的成功會讓我們過度自信,以為自己擁有了不起的投資技巧,其實那些結果只是機率所造成。

 

資料探勘和參考點

  從過去的資料中尋找有用模式的方法,稱為資料探勘。但過去有用的模式,未來也會有用嗎?1914年一次大戰爆發,因為美國提供歐洲戰爭軍火,股市隨著景氣強勁上漲。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時,投資人以為又有機會像一次大戰般大撈一筆,投資人瘋狂搶買股票,一天內就將指數推升7%。可惜羅斯福總統加重所得稅,要徹底屏除投資人發戰爭財的心態,股市因此下跌了好幾年。顯示過去有用的模式,未來不一定有用。

  前景理論強調人們會設立參考點,做為判斷的依據。學者發現,投資人會把買進價格當成參考點,緊盯著股票是獲利或虧損,作為操作參考的依據。在獲利時賣出很容易,一旦虧損就砍不下手,至於公司本質是否改變則不重要。「驕傲」是讓投資人不願意認賠殺出的主要原因,認賠等於承認失敗,要向他人承認自己犯錯更不容易。為了避免這個問題,千萬不要把投資告訴朋友,活在他們的期許中,會讓你更不願意面對現實。參考點也讓我們在股價下跌時誤以為股價變便宜了,以致不斷往下攤平加碼。

 

遠離盤面、反向操作

  統計發現,交易最頻繁的投資人報酬反而少了7.1%。長抱股票才能提高獲利,而少看盤的人比較有機會長抱股票。研究顯示,長抱適當的投資組合二十年以上,風險比債券低。即然風險比債券低,為什麼股票報酬率會大幅超越債券呢?原因是投資人持有股票的時間通常太短,以致風險過高,因此必須有更高的風險溢酬,這種現象對長線投資人十分有利。

  成功的投資不只要遠離盤面,最好還要與主流觀點意見相反。尼爾強調:「當每個人的想法都一樣時,可能每個人都是錯的。」反向操作依據的是心理反應的弱點,多數人在價格高漲時會過度樂觀,價格偏低時又過度沮喪。人們習慣將眼前的趨勢延伸到未來,其實事實剛好相反。研究發現,若以五年為區間,持續五年獲利的投資組合,接下來會落後大盤10%;若過去五年都虧損,則接下來會領先大盤30%。

 

    第五部 透過股票建立財富

  第二十章基金績效、追蹤指數和打敗大盤

基金績效

  研究基金報酬率的方法有兩種,一種是計算最後存活基金的報酬率,不過這種方法有存續偏差問題,未考慮被淘汰基金的影響,因此會高估報酬率。第二種方法比較正確,就是計算同一年所有基金的報酬率。

  1971到2006年股票基金年報酬率,落後標準普爾500指數1%,若再考慮手續費差距會更大。基金績效不如大盤,主要原因不是選錯股,而是每年的手續費和交易費高達2%以上。二次大戰後的平均名目報酬率是11%,若每年扣1%的手續費,會讓最後累積的財富少掉三分之一;若手續費為3%,則報酬將不到原先的一半。

 

指數基金的缺點

  由於積極選股的基金績效不佳,近年來指數基金廣受歡迎。雖然市值加權指數有許多優點,但有潛在問題。例如標準普爾公司在1999年11月30日收盤後宣佈,12月8日雅虎將納入指數,隔天雅虎立即大漲,到12月7日共飆漲64%。研究顯示,從納入指數的消息公告到生效,股價平均上漲8.49%,大幅增加投資成本。

  此外,市值加權指數必須在效率市場下效果最佳,但席格爾認為,一旦股價會受基本面以外的因素影響時,市場就等於有了「雜音」,無法得到客觀的股價數值,他將此現象稱為「雜音市場假說」。市場實際運作狀況其實比較接近雜音市場假說,這表示市值加權指數並不是最佳的選擇。比較好的指數是「基本面加權指數」。這種指數是依公司的股利、盈餘、現金流等因素來加權。例如以盈餘加權時,標準普爾500指數2006年的總盈餘約為7350億美元,而Google的盈餘約30億美元,因此Google的權值應該是0.41%。由於Google的本益比是平均值的兩倍,因此若用市值加權,Google的權重會成為0.85%。

 

基本面加權指數

  在市值加權指數基金中,除非被剔除,股票永遠不會被賣出。但基本面加權指數,只要基本面沒有改變但股價上漲,市值會超過權重,此時就必須減碼,市值低於基本面時則須加碼,過程很類似反市場的「再平衡」操作。

  證據顯示,股利加權投資組合的報酬和波動性,都比市值加權的投資組合好,而且在不同國家或不同產業上,都能產生相同效果。基本面加權指數之所以長期績效亮麗,主要原因是以實際價值為買進基礎,收益率高或本益比低的股票會買得比較多,高估的股票則會遭到減碼。而且這種方法比價值型投資組合還具分散效果,非常值得採用。

 

  第二十一章建構長期成長的投資組合

  席格爾提醒投資人,在投資時必須注意幾個重點:

一、期望值要符合歷史經驗,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的報酬率約6.8%。

二、股票報酬率長線比短線穩定,時間拉長更能攤平通膨損失,因此投資期間越長,股票的比例必須越高。

三、投資組合應由低成本的全球指數型基金組成。

四、美國投資人應撥出三分之一投資國外股市,但高成長國家股價往往過高,比重不宜過高。

五、低本益比、高股利率的價值股報酬高於成長股,而且風險較低。

六、不要情緒化投資。

投資圖書館

arrow
arrow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