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                    散戶投資正典書摘(一)

    第二部 評價、風格投資和全球市場  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  第七章股票:市場價值來源和衡量標準

過氣的指標

  1958年以前,股利收益率一直高於長期利率。由於股票風險高於債券,因此報酬理當高於債券。所以,只要股價過高,以致股利收益率低於債券收益率,就是賣出訊號。1891、1907和1929年股市崩盤前,債券收益率和股利收益率都相差不到1%。不過,1958年後這套理論就不管用了,在股利收益率低於債券利率之後十二個月內,股市又創下30%的報酬。這是因為通貨膨脹讓債券的收益率大幅攀升,但股票因為較具保值能力,所以股利收益反而下降。這段歷史說明,一旦經濟或金融局勢改變了,評價標準便會失去效力。戰後政府改採紙幣本位制,帶來長期的通貨膨脹,永遠改變股票及債券的評價方式。不知變通的人便無緣參與接下來要上場,史上最大的多頭行情。

 股票的價值

  不管是股票、債券或房地產,價值都等於未來現金收入的折現值。在免稅的情況下,現金股利對股東最有利,但有稅負的情況下,股票回購或再投資,要比股利發放更為有利。不過企業承諾發放股利,管理階層比較不會把盈餘浪費掉。當公司保留太多現金,會引誘管理階層胡作非為,因此市場對這類公司通常抱持懷疑態度,股價也會打折扣。

  雖然股價是未來股利的折現值,不過,若公司將保留盈餘再投資所賺得的報酬,和股東期望從股票得到的報酬一樣,股利政策便不會影響股價,因為保留盈餘能夠賺進更高的股利,這些股利不管何時支付,其現值都能維持不變。

  投資人常犯的錯誤,是將股價視為未來盈餘的折現值,以致高估公司的價值。例如每股盈餘10元,股價100元的股票,如果盈餘每年全部發放,則現值剛好等於100元。如果公司不發放股利,將盈餘投資在報酬同樣10%的資產上,第二年的盈餘將增加為11元、第三年12.1元,並長期成長下去。若以10%的折現率計算,則未來每股盈餘的現值將變成無限大。

 

營運盈餘

  在計算盈餘時有許多模糊的空間,例如支出要列為資本或費用?橫跨好幾年的工程要怎麼入帳等,都有彈性調整的空間,要小心分辨。至於僅此一次的收入或支出,例如資產買賣的獲利等,對長期的利潤沒有影響,意義不大。有一種普遍被接受的盈餘概念叫做「營運盈餘」,指的是扣除只發生一次,非經營性的營收和支出,所計算出來的盈餘。營運盈餘比公告盈餘更能準確評估公司的長期利潤,比較值得參考。統計顯示,近年來公告盈和營運盈餘的差距愈來愈大,1970到1990年間,差距低於2%, 2002年差距擴大到67%,不過2006年後又縮小到7%。

 

選擇權及退休金

  選擇權及退休提撥也會影響股票價值。企業給員工的選擇權會稀釋股權,降低每股盈餘,因此美國自2006年起規定,企業必須將選擇權列為費用。不過一旦企業的業績沒有起色,導致股價低落,選擇權到期將一文不值,而先前入帳的費用,便可以沖轉回來變成收益。

  退休金可分確定提撥制及確定給付制二種,若企業採確定給付制,要承擔日後的給付金額和醫療津貼責任。2003年高盛的分析師預估,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員工健保負債高達920億美元,比三家公司的市值還要多50%。過去十年許多鋼鐵和航空業相繼破產,和無力償付員工的退休金有關。目前標準普爾500家企業在退休金部分都已充分提撥,但醫療保健方面還不足3000億。不過近二十年的退休計劃幾乎都是確定提撥制,因此問題會隨時間而逐漸緩和。

 

核心盈餘

  由於盈餘計算有爭議,標準普爾公司於2001年提出計算盈餘的統一標準,稱為「核心盈餘」。目的是由企業的主要核心業務來衡量盈餘,排除模糊空間,例如將選擇權列為費用,重新計算退休金成本,不計入訴訟或資產買賣的利得和虧損等。此外,投資人也能用會計盈餘減去現金流量,算出「應計項目」。應計項目高的公司表面上賺了錢,卻不見現金流入,盈餘的品質令人懷疑。而應計項目低則表示公司的盈餘估算相當保守,值得信賴。

  有些研發費用較高的製造業,盈餘可能遭到低估。以美國最大藥廠輝瑞為例,2007年花費76億美元在藥品研發,20億美元添購設備。其中設備支出列為資產,每年僅提撥5%的折舊費用,至於76億的研發費用卻全數列為費用,由當年的盈餘中扣除,這種入帳方式低估了企業的盈餘潛力。

 

本益比與盈利率

  本益比是衡量股價最重要的指標,而決定本益比的主要因素,是對未來盈餘成長的預期。本益比在短期內可能會誤導投資人,長期卻是有用的指標。歷年來的本益比波動幅度非常大,最低的是1971年的5.31,最高則是2002年的46.71,歷史的平均值是14.45。

  本益比的倒數是盈利率。在盈餘都以股利發放的情況下,盈利率可視為股票的當期收益率。股票的歷史平均盈利率是6.8%。由於公司的資產會隨通膨上漲,通膨提高時,產生的現金流量也會增加,因此盈利率可算是扣除通膨後的實質報酬率。過去的盈利率是預測未來實質報酬率的有效指標,研究顯示過去五年的平均盈餘,和其後五年的實質報酬有顯著相關。

  研究顯示股票的盈利率和三十年期政府公債間有顯著關係。股票和債券是不同的資產,股票是實質資產,價格會隨通膨上漲,但卻要承擔盈餘不確的風險。而公債雖然保證支付金額,卻要承受通貨膨脹的風險。由於債券是投資投資組合中,替代股票的主要選擇,若債券利率超過股票盈利率,投資人會由股票轉到債券;債券利率變低時,資金又會從債券轉回股票,因此二者會有顯著關係。葛林斯班認為,當盈利率低於債券利率時,代表股價已經遭到高估。

  有人透過帳面價值來衡量股票的合理價格,效果非常有限,因為帳面價值記錄的是歷史價格,在衡量股價的效用上,不如預估盈餘來得好用。

 

  第八章經濟成長對市場評價的影響,以及人口老化潮

未來的合理本益比

  統計發現,實質GDP成長率居然和股市報酬負相關,經濟成長率越高,股市所獲得的報酬反而愈低。為什麼會這樣?在高速成長時期必須擴張資本,不管是透過借貸或發行新股,都會稀釋每股盈餘。成長緩慢的國家股價較為合理,報酬率反而比快速成長的國家高。

  本益比高會降低股票的報酬率。雖然歷史的平均本益比約十五倍,但未來的比益比可能會偏高。過去半個世紀,由於稅率降低及通貨膨脹,股票報酬率提高2%。買賣的交易成本由1975年的1%降為0.18%。而經濟環境趨於穩定,也會降低盈餘波動,間接降低「股票風險溢酬」。如果通貨膨脹維持在低檔,無風險利率為2%,股票溢酬3%,則股票實質報酬率為5%,相當於二十倍本益比,這是未來股市較合理的水準。

 

人口老化

  影響未來股價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老化。杜拉克說得好:「人口統計學是已經發生的未來。」接下來二十年,美國、歐洲和日本約有2.5億嬰兒潮人口將要退休。美國在1959年代,每位退休者背後有七個勞動人口在支持,現在有五位,到了2030年則只剩下三位。歐洲和日本老化的問題更嚴重,到了本世紀中期,日本的工作者和退休者比例接近一比一。

  一旦沒有足夠的勞力賺取收入,就不會有人購買退休者出售的資產。缺少儲蓄者,股市、債市和房地產都將陷入冗長的空頭行情中,間接影響退休者的生活。這時只能依賴開發中國家的年輕勞動力,來購買先進國家的資產。

 

  第九章打敗大盤

小型股和大型股

  效率市場假說認為所有資訊都已經反映在股價中,因此無法經由分析創造額外的報酬。資本資產訂價模型(CAPM)認為可以透過分散投資而移除的風險,都無法帶來報酬,決定資產報酬的是市場風險係數β值。這兩個觀念過去十分流行,但法馬和法蘭屈卻發現,股本大小對股票的評價比β係數更重要。

  為驗證小型股報酬是否優於大型股,席格爾依市值將股票分成十個等級,計算1926到2006年的報酬。結果顯示規模愈大報酬愈低,規模最大的一組年報酬率9.6%,規模最小的則為14.03%。不過在1926到1959年間,小型股持續落後大型股,1960到1974年間也只有微幅領先大型股。但在1975到1983年間小型股出現暴漲走勢,報酬率幾乎是大型股的兩倍,如果移除這九年,則小型股的總收益和大型股幾乎一樣。小型股未來是否仍能勝過大型股?值得懷疑。

 

小型價值股與小型成長股

  股價低於應有價值的股票叫做價值股,過高的則叫做成長股。席格爾用1958到2006年的資料,將股本依大小分成五類,每一類再依淨值/市價比分成五群,分別計算報酬率。結果發現小型價值股年報酬率高達19.59%,在二十五個類群中排第一,而且β值約為1,風險不比市場大。而小型成長股報酬率只有5.97%,不但敬陪末座,而且β值超過1.5,報酬最低,風險卻又最高。即使將1975年到1983年的資料移除,小型價值股的報酬還是遠高於小型成長股。不過隨著規模擴大,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報酬差距會逐漸拉近。

  席格爾提醒我們,所謂「成長股」或「價值股」和公司的產品或產業類型無關,純粹是以市值和企業的基本價值作比較。高科技公司雖然有較高的成長潛力,但若因失寵導致市價低於應有的價值,也應歸為價值股。同樣的,成長力道有限的傳產股,若股價受投資人追捧而高於本質,也能歸為成長股。

 

股利收益率

  葛萊姆提醒投資人:「將盈餘以股利方式發放給股東,要比留在公司還有價值,投資人除了要注意獲利能力,更要關心股利發放比例。」日後的研究也證實這個看法。席格爾將標準普爾500的成份股,依殖利率高低分成五個等級,比較隔年的報酬,結果也支持殖利率愈高,隔年的報酬率也越高的結論。殖利率最高的股票β係數低於1,風險比較低;殖利率最低的股票不僅報酬率低,β係數也是五個等級中最高的。

  利用高殖利率高報酬的特性,有一種「道瓊狗股」理論的操作法,建議投資人在年底買進道瓊成份股中,股利收益最高的十檔股票,長抱一年,並在隔年底重複相同操作。由於這些股票都是股價跌深,無人青睞的股票,因此被稱為道瓊狗股。這種操作方式每年報酬率為14.08%,若改從標準普爾500指數中選出股利收益率最高的十檔來操作,則報酬率更高達15.71%,二者均高過指數3%以上。這個策略在空頭時期也能提供較佳的保護,股價跌幅較輕。

 

本益比與股價淨值比

  學者巴蘇研究發現,本益比低的股票,報酬率遠高於本益比高的股票。席格爾將標準普爾500成份股依本益比高低分成五群,比較一年後的報酬率,結果顯示本益比最高的族群報酬率為8.9%,而本益比最低的族群報酬率達14.30%,支持巴蘇的結論。

  許多學者認為股價淨值比,會比本益比更具參考性,不過席格爾用1987到2006年的數據分析,用帳面價值來預測報酬,發現效果不如殖利率或本益比。帳面價值不會隨市價改變,也無法把研發支出資本化,並不是好的指標。尤其未來的企業價值中,可能有越來越多的智慧財產,因此,帳面價值更不適合拿來評估企業的價值。

  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(IPO)是否值得投資?席格爾檢視了1968到2001年近九千檔IPO股票,採發行一個月後買進,並長期持有的投資策略計算報酬。統計顯示,年報酬率在三十三年間,有二十九次落後羅素2000小型股指數,說明IPO股票並不值得投資。

 散戶投資正典書摘(三)

 投資圖書館

arrow
arrow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