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與天為敵書摘(二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  八、至高無上的非理性-股市隨機漫步現象

常態分配

  高斯的成就是現代風險管理的核心,他在機率上的發現是來自大地測量工作。要測量地球表面每一吋土地並不可行,因此大地測量必須根據各地的樣本做推估。高斯發現估計值的分配變化很大,但隨著樣本增加,數值會呈現集中現象,中心點就是觀察的平均值;所有觀察值會在平均值兩側呈對稱分佈,很類似馬福的鐘形曲線。他在大地測量工程上遇到的問題,和我們做風險決策時所面對的非常類似。例如:駕車橫越美國,三千哩車程中,車禍的機率有多高?明年股市下跌10%的風險有多大等?

  很多自然現象,像人的身高、體重都落在正常範圍內。如高爾頓所說的,要出現常態分配有兩個條件:第一是觀察次數必須夠多,其次,每個事件都必須獨立。當觀察次數夠多,用每次觀察得到的平均值計算出的平均值,與總平均值非常接近,這理論稱為中央極限定理,是由拉普拉斯所提出。

  常態分佈是大多數風險管理系統的核心,也是保險業精算的基礎。不過,有時事件並非獨立,例如斜視的人射箭往往會偏在靶的某一邊,而不是平均分佈在靶上。我們可以倒過來推理,由於獨立是常態分佈的必要條件,如果某事件呈鐘形曲線分佈,則可斷定所有事件都是獨立發生。

 

隨機漫步

  股票價格變化是獨立的嗎?證據顯示股價變化呈常態曲線分佈,這顯示股價的變化就像輪盤或骰子般,每次變動都是獨立事件。因為在流動性大、競爭激烈的股市裡,新資訊一出現便很快反映在股價上,而新資訊是以隨機方式出現,使得股價動向完全無法預測。不過,即使股價變動呈常態分配,平均值也不會是零,因為股價波動向上比向下多,所以上漲的機會比下跌高。

  如果以年的數據來看,70年來的股價變動並未呈現特別的型態,不過,如果改以季或月來觀察,便會出現常態分配。觀察期中840次的月變動很少兩個月漲跌趨勢相同,顯示股價變動的隨機性的確符合「隨機漫步」。不過,840個月中,有33個月波動幅度超過月平均值兩個標準差以上,其中有21次是下跌。若股價變動呈常態分配,大跌的次數應在16到17次之間。出現這麼多極端值,顯示市場並不是「隨機漫步」,而且傾向出現毀滅性的事件。(這表示黑天鵝事件出現的機率,比預期的多,而且如氣候異常一般,當股市的環境改變了,未來出現極端事件的機率也可能隨之增加。)

 

  九、大腦秀逗的高爾頓

常態分配無所不在

  高爾頓對遺傳學特別有興趣,研究重點放在人體主要特徵的遺傳現象。他記錄異常個案,但更重視群體雷同的傾向,強調平均特徵有佔優勢的趨勢。他在解釋時大量採用凱特爾「平均人」的觀念,這個觀念認為不同年齡、職業、種族都可以找到代表這個族群的平均特徵。凱特爾認為放眼所及都是鐘形曲線,所有事物都按拉普拉斯與高斯的預測,對稱分佈於平均值兩側,至於相對於平均值的偏差都屬隨機現象。

  庫爾諾對凱爾特的觀念非常不以為然,他認為機率能用在預測自然界,但不適合用在預測人類的行為。庫爾諾對凱爾特的研究結論提出許多質疑,現代的統計學家把這個過程稱為「挖掘數據」,意思是只要不斷處理數據,就能產生任何想要的證據,支持自己的看法。(就如同手中有股票的人,觀點會偏向多方,這時不管情況怎麼變化,他都會看到支持自己立場的證據。)

 

均數回歸

  高爾頓則對凱特爾常態分配無所不在的觀念深表認同,但高爾頓注意的不是同質性,而是差異性。他發現遺傳上的傑出持續不了幾代,以物理學家的術語來說,傑出的半衰期很短。只有36%傑出的人有子女繼承衣缽,他們的孫子只有9%能和祖父看齊。高爾頓進一步用豌豆做實驗,他取七種不同重量的豌豆各十個樣本,分給散居各地的朋友,指示他們依特別的標準條件種植。結果每組標本栽培出來的豌豆重量都呈常態分佈,而七種豌豆中的任一種,栽培出來的豌豆重量也呈常態分佈。高爾頓根據研究結果提出「均數迴歸」的觀念。「迴歸是子系平均型態脫離親系典型,返回祖先狀態的傾向。」如果沒有這一往平均值變化的力量,大豌豆的後代會一代比一代大,而小豌豆則一代比一代小。每一代都變得愈來愈奇怪,朝我們無法想像的極端發展,而世上將只剩下侏儒和巨人。

  高爾頓實地觀察205對父母的928名已成年子女,結果發現遺傳確實會影響身高,較高的父母會生下較高的子女,反之亦然。但平均身高較高的父母,子女的平均身高都小於父母身高的平均值;但平均身高較低的父母,子女身高往往超過父母的平均身高,和豌豆研究結果一致。這顯示任何呈常態分配的事物,永遠有一股向平均值推進,回歸常態的動力。邊緣事件有往中心變化的傾向,這是無可避免而且可以預期的結果,使常態分配得以維持。均數迴歸也是「盛極必衰」、「驕兵必敗」、「樂極生悲」、「物極必反」的科學基礎。

 

  十、股市是否反應過度

危險的均數回歸

  很多決策的哲學基礎都建立在均數迴歸之上,但是,既然均數迴歸現象如此平常,為何預測還會失準?最簡單的答案是自然界運作的模式,和人類社會不一樣,有三個原因:首先,迴歸的過程需要時間,在這中間可能被外來變化破壞迴歸作用。其次,迴歸力道可能太強,以致迴歸過了頭,在平均數附近擺盪。最後,平均數本身可能不穩定,今日的常態可能和昨天的常態不一樣。所以,只因為繁榮通常在下一條街口等著,就假設我們一定會遇見它,是極端危險的事。

  利用「均數迴歸」的精神逆勢操作,其價值已得到大量學術研究的支持,只要能頭腦清晰,敢在其他人爭相脫手時買進,在別人搶著買進時賣出,就能像巴菲特、巴魯克、葛拉姆那樣成功。不過只有少數勝利者贏得市場的注意,但有更多採用相同策略卻招致失敗的人,根本沒有人提及。例如1930年及1955年,股市大崩盤或大漲後,股價並沒有回歸到預期的常態位置,而是持續朝極端方向大跌或大漲,這時逆向操作的人,情況必然不妙。

 

均數回歸的證據

  討論股市起落是否由均數回歸掌控時,實際上是在問,股價是否以預測。經濟學家賽勒和德邦特探討股價的極端移動是否會引發均數迴歸,使股價往反方向的移動。他們研究1926年到1982年,一千多種股票的三年期收益,漲幅超過大盤,或跌幅落後大盤的股票都稱為「贏家」,而漲幅落後或跌幅超過大盤的股票則是「輸家」,然後計算每類股票三年後的平均表現。他們發現,過去半世紀以來,輸家組合的投資報酬超過大盤19.6%,而贏家組合則落後大盤5%。

  這研究顯示當投資人對某種資訊反應過度,以致違背長期趨勢時,均數迴歸會把贏家變成輸家,讓輸家翻身變成贏家。這種逆轉現象通常速度不快,因此蘊藏了獲利的機會。當市場對前一則短線消息反應過度時,在推翻該消息的新訊息出現時,反應通常會變得太慢。

  《晨星》雜誌曾登出1984到1989年、以及1989至1994年各類股票基金的表現。兩階段的基金平均表現相差不多,但各類型基金在不同階段的表現,卻呈現極大的差距。第一階段表現超越平均水準的三類基金,在第二階段都落在平均水準之下;而第一階段表現不及平均水準的三類基金,第二階段卻超前,結果強烈支持均數迴歸現象。這也說明睿智的策略是捨棄最近表現優良的基金,投資在表現最差的基金上。這種策略跟出售漲幅最大的股票,買進跌深股票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 

均數回歸與隨機漫步的矛盾

  如果隨機漫步的理論正確,那麼股價已反映所有相關的資訊,只有在新資訊出現時股價才會變動,這時股價就沒有迴歸平均數的問題,因為根本沒有暫時性的股價。不過,如果德邦特與賽勒對新消息反應過度的假設普遍存在,大盤指數就會受均數迴歸的影響。這是因為人性會過於重視最近發生的事,缺乏長遠的眼光。此外,某些市場狀況會讓投資人特別恐慌,以致脫離應有的價格水準,直到這種市場恐慌消失,股價才會回升。當這兩種情況存在時,股價便會逐漸迴歸到長期的平均值。而股市的風險也只有短期才存在,長期損失的機會很小。

  杜塞特和萊亨斯坦研究發現股市榮景和不景氣會輪替出現,股價就像豆莢的大小,不可能朝任一方向無限發展。1986年鮑穆爾分析了1870年以來72個國家的經濟數據,結果發現1870年生產力最低的國家,後來的經濟成長率最高;而原來生產力最高的國家,後續的成長率會放緩,均數迴歸的現象再度顯現。  根據數學理論,一組隨機的變異數會隨數列加長而增加。三年觀察值的變異數應該是一年的三倍,但分析1926年到1993年股市的收益率,發現三年的變異量是一年的2.7倍,八年的變異量僅為一年的5.6倍。這個發現除了否定隨機漫步現象外,也告訴投資人長期的收益率比短期穩定多了。

 

均數回歸有用嗎?

  雖然長期投資的報酬率會有均數迴歸現象,但到底要多長?在驚濤駭浪的經濟狂瀾中,這個理論只能告訴我們等暴風雨過去,海上就會風平浪靜,但我們得先熬過短期的波動。而且,當平均數本身就變幻莫測時,要靠均數迴歸預測未來的趨勢,非常危險。均數迴歸必須假設未來跟過去類似,但如果情況改變了,例如溫室效應改變了氣候狀況,則連續好幾年酷熱後不一定會出現幾年的寒冷氣候。

  只要添加任何變數,就會讓分佈狀況改變,而平均值也會隨之變化。這時過去的趨勢也變得毫無意義,再以它做為決策的依據就很危險。例如1930年大蕭條時,胡佛總統根據過去經濟發展數據判斷,景氣很快會回升,因此宣稱:「繁榮就在下一條街口」,結果生產在1930年跌了9.3%,1931年又跌了8.6%。到了1932年谷底時,國內生產毛額GDP只剩下一半。

  另一個例子是1959年以前,股利殖利率都比債券高,過去每當二者收益接近時,股價便會下跌,使股利殖利率回升。但二次大戰後由於各國放棄了金本位,通貨膨脹不斷上升,浸蝕債券的價值,使債券從毫無瑕疵的理財工具,變成高風險的投資。而股票則既能增值又能抗通膨,明顯優於債券。因此雖然股利殖利率低於債券,股價依然不斷上漲,反應和過去完全不同。

  這些經驗說明,雖然均數迴歸現象存在,但還是要保持彈性,認清均數迴歸不過是一項工具,不一定能適用所有情況。一味機械化的拿過去來參考,均數迴歸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風險。

 

  十一、創造幸福人生

  在條件不確定時,理性與量度是決策時不可缺少的要件,理性的人會客觀處理資訊,他們若在預測時犯了錯誤,都是因為資訊不足隨機犯的錯,而不是過度樂觀或悲觀所造成。不過真實的人性並非如此,人們有時為了在鄰居面前爭一口氣,會在客觀標準看來應該滿足時,仍不斷追求物質。在十九世紀主流經濟學家心中,買賣雙方在決策時,面臨的是靜止不動的環境。他們研究的重心是哪個機會比較好,至於虧損的可能性則不列入考慮。換言之,他們根本不考慮不確定性和景氣循環等因素。

  傑文斯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訓練,讓他質疑經濟體系是否真能像李嘉圖所說的,穩定在產能與就業的最高點?相反的,他依據自然現象提出景氣必然循環的理論。雖然有這些質疑,但舊經濟理論仍引領風騷將近一百年。甚至在大蕭條末期,多數經濟學家還堅持,景氣波動只是某種意外現象,不是經濟必然的結果。

與天為敵書摘(四)

投資圖書館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風險管理 股市 投資理論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