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              擺脫永遠的輸家書摘(一)

  第二章擊敗市場             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  扣除市場風險因素後,要擊敗市場,唯一的方法是發現其他投資人的錯誤。想擊敗大盤並非不可能,而且多數人必然在某段時間擊敗過大盤,但很少人能持續一貫的擊敗大盤。通常想打敗大盤有四種策略:波段操作、挑選潛力股、調整投資組合汰弱留強、利用有效的投資觀念或哲學操作。

 

波段操作

  波段操作有兩種方法:第一種是在股市上漲時投入資金,下跌前全數撤出。第二種是從弱勢類股中退出,投入優於大盤的類股。如果純從線圖上來推演,由1940到1973年間,以波段操作進出22次,則投資會增值為85倍。不過實際操作當然不會這麼完美,研究顯示在扣除錯誤的損失及交易成本後,對市場的預測四次必須有三次正確,才能達到損益平衡。而實際以波段操作為操作策略的基金,有89%虧損,五年內平均虧損幅度高達4.5%。

  就如同有「老」的飛行員,也有「大膽」的飛行員,卻沒有「大膽的老」飛行員。同樣的,也沒有靠波段操作一再成功的投資人,因為在貪婪和恐懼中促成的決策通常是錯的,而且時效常常太慢,往往市場已經轉向,才殺在最低點或買在最高點。除了判斷進出場點的錯誤,也會產生錯失大漲良機的風險。統計發現,從1928到1990年間,若錯失表現最好的十天,平均報酬率會少掉三分之一,由18%降為12%,若再錯失次好的十天,報酬率會降為8.3%。若再錯失次好的十天,則只剩5%。其中的教訓很清楚:「閃電打下來時,你必須在場。」

 

其它超越大盤的方法

一、挑選潛力股

  專業投資機構的研究部門,主要工作便是選股。不幸的是,證券分析似乎用處不大,分析基金經理賣掉的股票以及沒買的股票,與他們買進的股票相比,表現通常差不多。

二、投資組合策略

  如果能預測那些類股最具潛力,便能有額外的報酬。例如1980年如果投資石油和科技類股,成果會遠勝過投資公用類股,不過這種策略報酬率不穩定。70年代早期投資「飛躍的五十」大型成長股,報酬率非常迷人,但到了70年代晚期,績效卻完全逆轉。類似現象也發生在小型科技股上,這類股票在1980到1983年間漲升速度遠超過大盤,但1984年崩跌的速度也讓人驚訝。而80年代未期,績效持續勝過大盤十年的價值股突然暴跌,吐回過去十年的漲幅,顯見類股的表現非常不穩定。

三、投資哲學

  投資哲學的類型很多:例如堅持投資成長股、強調中型成長公司、注重資產價值、逆向操作法等。投資哲學法的優點是能夠專注,避開雜音的干擾。缺點是所用策略可能與變動不定的市場脫節。而且,有用的策略通常很難長久維持優勢,因為競爭者必然會群起模仿。

 

等待別人犯錯

  所有打敗大盤的方法有個基本特性,就是依靠別人犯錯。獲利唯一的機會,是其他專業投資者的共識都錯了,這種機會的確存在,但頻率必然不高。況且有這麼多專業的競爭者在搶奪,要找到別人犯錯和疏忽留下的機會,希望實在不大。

  從短期來看,股市很迷人,也很會騙人。從長期來看,市場很可靠,也很容易預測,幾乎到了無聊的地步。就像天氣是短期的現象,而氣候則是長期現象,短期的陰雨天晴變化多端,但四季變化卻是如此固定而分明。在選擇長期投資計畫時,千萬不要受市場的短期波動影響,這樣才能將眼光放在影響長期的因素上。

 

  第三章強大助力

  任何投資組合的長期報酬,絕大部分來自大盤的變化,所以投資整個大盤是最有效的投資策略,而且也是到目前為止,最容易執行的投資策略。「指數基金」平凡呆板又缺乏想像力,但費用便宜又不必用腦操作,但結果卻很豐碩,長期能勝過大多數專業投資經理。

  表面上看,追隨指數的投資組合看似簡單,事實上這是多少專業人士研究操作得來的結果。這種市場稱為「效率市場」,在這種市場中,價格變化會遵循「隨機漫步」型態,股價都是隨機變動,再厲害的短線客也無法預測接下來的價格走勢。當高明的競爭者愈多,股價愈能反應所有資訊,價格變化便會趨向隨機變化,在這種環境下,想持續獲得優異的成果就愈不可能。

  不過,在效率市場下,不表示所有股票總是以「正確」的價格交易,雖然股價在反應基本面訊息上非常很有效率,但投資人還是可能因為過度樂觀或悲觀而定價錯誤。所以,如果能比別人理智,不受市場情緒影響,就有機會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報酬。

 

  第四章矛盾

瞭解真正的需求

  投資經理的行為很矛盾,他們把大部分時間用在「擊敗市場」這個既不可行,又不重要的短期目標上,卻不放在可行,又有價值的長期目標。基金經理有四項重要任務:一、瞭解客戶的需要。二、明訂符合客戶需要的目標。三、建立合適的資產配置。四、發展合理的投資策略。

  例如,若債券長期平均報酬是6%,普通股是10%,則只要將投資組合中10%的債券資產移到股票,長期報酬率便會增加0.4%,這比透過選股等積極管理手法增加0.4%的報酬率還容易。不過這也要投資人能長期堅持,熬過許多長期令人震驚的起伏才能達成。有時問題不在於市場,而在於我們自己。1982到1997年十五年間,基金的年平均報酬率大約是15%,但基金投資人平均只得到10%的報酬率,主要原因是投資人沒有堅持長期的規劃,在基金之間換來換去。要避免這種問題,投資人必須瞭解自己的需要,設定明確的目標,而且要瞭解資本市場的必然變化,能容忍市場的正常波動。

 

有效的投資組合

  不同的需要就應有不同的設計,退休基金或分紅入股計畫有重大的差別,分紅入股計畫在員工離開時就終止,由於「終點」隨時會出現,因此投資策略必須避免市值的大幅波動。至於退休金計畫幾乎是終身的投資工具,目的是要在很長的時間裡細水長流,讓參與計畫的人得到穩定的年金給付,在這中間則可以承受相當大的市場波動。雖然二者差異極大,但多數基金在這兩種投資上卻沒有差別。誰該為此負責任呢?投資人要負責。不管基金經理多麼盡責、技巧多麼高明,擬定操作目標都是投資人自己的責任。就如政治家克里蒙梭說的:「戰爭不應該留給將軍們決定。」

  只有散戶最清楚自己未來的財務收入狀況和支出需求,投資前應該先釐清下列問題:

一、最大風險,尤其是短期風險是什麼:永遠不要冒不能承受的風險,短期會動支的錢也不能投入股市。

二、對意外的波動有什麼反應。

三、對投資市場有多瞭解:有效的投資決策有時看起來違反直覺,只有深入瞭解市場才能堅持下去。

四、收入及整體財狀況:年輕的企業經理收入較豐厚,可以承受比較大的短期市場風險,沒有收入的寡婦就必須強調安全。

  

缺陷中的機會

  投資人是基金的真正主人,因此總是希望基金經理做點事,以致經常出現妨礙長期目標的不合理要求。歷史教訓提醒我們,耐心和善意的忽略,比主動積極更有益投資。而基金經理決策的目標往往是自我保護,避免任何影響本身事生生涯的風險。他們太擔心失去客戶,以致過度謹慎,而且往往將目標放在短期表現。對投資人而言,基金經理態度上的缺憾是威脅,也是機會,如果能利用基金普遍存在的短視,以及企圖打敗市場的心態,便能據此獲利。

 

  第五章時間因素

  對投資計畫而言,投資持有期間的長短,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。如果期間短,便不適合風險太高的工具;期間長,便能選擇短期風險較高,但報酬也高的工具。只要有足夠的時間,原本看似平凡的投資,可能變得極富魅力。而且投資持有時間愈長,投資組合的實際報酬率,也會愈接近預期的平均報酬。

  時間架構很短的投資人,為避免風險只適合國庫券或貨幣市場基金。而時間架構長的人,則適合完全投資在普通股上,這類長期投資人,不應該太在意股市短期的波動,因為時間夠長,便會自動消除短期風險的傷害,讓投資變得更具吸引力。

  如果以一年來看,股票的年投資報酬率變動很劇烈,完全呈隨機漫步的型態。若把時間架構延長為五年,獲利的穩定性便會大幅增加。時間架構再延長為十年,則只會出現一次虧損,大部分時間都有平均5%到15%的年平均報酬。若以二十年為期來評估投資,則完全沒有虧損的記錄,獲利也更趨近於預期的長期平均報酬率。

  通常以五年期為投資架構時,股票和債券的比率約為6:4,十年期則為8:2,十五年期約為9:1。一般基金的問題不是用不適當的時間架構來決定資產配置,而是完全沒有考慮時間因素。例如在員工高齡化的公司和年輕的公司之間,資產配置完全沒有差別。更離譜的是,雖然退休基金具有極長期的時間架構,能接受中期的市場風險,但在九0年代前,一般退休基金只把一半資產投資在股票上。換言之,一般退休基金在資產管理上,實際上採用的時間架構不是三十年或五十年,而是只有三到五年,讓基金的報酬率受到嚴重的浸蝕。

 

  第六章投資報酬

長期和短期投資

  投資獲利的來源有兩種,一種是是相對容易預測的利息或股息;另一種是比較難預測,來自股票或債券價格漲跌的資本利得。投資人大都把焦點放在較難預測的行情變化上,而不是較有把握的股息收入,這已經犯了根本上的錯誤。

  行情會變化,是因為市場上有大量理性而積極的投資人,對股價的共識產生變化。當然群眾心理、市場潮流等,也會在短期內影響股價。不過不管是理性的分析,或追蹤市場心理,其實都很難提高投資報酬,並非投資人的努力或能力不足,而是我們的對手強者太多。投資人有多厲害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和對手相比,自己有多行。

  如果投資人把眼光放在長期的投資報酬,則企業的盈餘和股利高低,便成為決定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,變化會相對穩定。至於只注重極短期投資成果的投機客,報酬會受市場隨機的情緒變化左右,就像天氣一樣令人驚奇又難以捉摸,勝算會變得很低。

 

報酬率的特性

  歷史數據顯示,股票的平均報酬率及價格波動性高於債券,但投資期間愈長報酬的波動程度愈低。只提普通股的年平均報酬率是9%意義不大,因為過去五十年來,實際投資報酬率是虧損43%到獲利54%之間,標準差高達22%。而國庫券則相對安全可靠,五十五年裡有五十四年出現正報酬。但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,正報酬的年度只有60%不到。更驚人的是,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,國庫券的平均年度報酬率竟然是零,完全沒有實質的報酬。

  預期通貨膨脹水準對股價的影響很大。1960年預期通貨膨脹率大約2%,1980年上升到10%,使投資人要求的名目報酬率從1960年的9%,上升到1980年的17%。造成股價大跌,投資人損失慘重,是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傷害。可見預期通貨膨脹率上升,會進一步壓低股價,提高投資報酬率,以彌補預期通貨膨脹的風險。而預期通貨膨脹率下降則會產生相反效果,使股票價格上升,1982年之後十五年的股市走勢,便是反映這種情況。

 擺脫永遠的輸家書摘(三)

 投資圖書館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指數投資 投資策略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