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                   擺脫永遠的輸家書摘(二)

   第七章風險               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風險的類型

  過去三十年學術界的研究認為風險有三種類型:個股風險、類股風險和市場風險。市場風險是整個市場固有的,無法透過分散而避開,投資人會因為冒這種風險而得到報酬。至於個股風險和類股風險,在效率市場下,可以利用分散投資加以消除,投資人承擔這類風險無法得到額外的報酬。

  指數基金是模仿整個市場的投資組合,可以分散個股和類股的風險,只剩下市場風險。如果有保守的投資人希望承擔比市場水準更低的風險,可以用不同的資產如債券,配置成風險更低,但報酬也更低的投資組合。

  在投資管理上,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如何管理投資報酬率,而是如何管理市場風險。重點有兩個:首先是決定要承擔什麼樣的市場風險,其次是長期堅持。管理市場風險是投資管理的首要目標,投資組合的報酬來源包括三方面:首先是承擔市場風險帶來的報酬;其次是經歷多次市場循環,維持風險一貫性得到的報酬;最後是利用分散投資降低個股及類股風險,或刻意承擔風險得來的報酬。

  時間長短是投資的重要關鍵,實際的投資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差別,在於時間的作用,短期間內股票有很高的風險,但只要時間夠長,股票的市場風險便會消失,長期報酬會穩定浮現。

  對投資人而言,投資風險可以依時間分成短期和長期風險,短期風險是投資人在股市低迷時,正好要售股換現金的風險。而長期真正的風險是通貨膨脹和過度謹慎。如果資金可以投資的時間很長,就等於有了保險,可以對抗短期的波動。因為只要一直持有資產不賣出,再大的短期波動都沒有影響。

 

  第八章建立投資組合

  這社會上的確存在許多罕見的投資天才,他們能夠發現別人疏忽的機會,創造更高的報酬率。但對多數平凡人而言,把他們當榜樣並不正確。投資組合管理不是藝術也不是科學,而是在擬定的策略框架下,達成目標的可靠方法。

  投資組合真正的挑戰不是如何靠低買高賣獲利,而是將風險控制在適當的水準,得到長期較高的報酬率。做法是消除個股或類股的風險,只接受能夠承受的市場風險。投資組合管理是一項投資工程,而個股和債券則只是建立投資組合的素材。

  債券和股票一樣,也有個別債券風險和整個類別債券的風險。債券投資組合管理能將投資分散到各種類型的債券上,對抗個別債券的風險,而且可以分散到期日,以對抗利率的波動,組成代表整個債券市場的被動投資組合。歷史證據顯示,債券像股票一樣,可以靠著分散投資,大幅消除個別債券的風險,由中級到低級債券構成的投資組合,扣除預期損失後,能夠提供優於高級債券的報酬。

  直覺上,債券管理者可以在債券預期信用評等改變時買賣,或在債券價格高於歷史平均水準時賣出,轉進低於平均水準或低估的債券,或者在預期利率下降時買進長天期債券,利率下跌時買進短天期債券,透過這些操作來增加報酬率。不過,即使是專業的債券經理也很難透過這類操作獲利,因為獲利和虧損通常會彼此抵銷。股票和債券基本上都應以防禦的心態來投資,長期成功的最大秘訣同樣是避免嚴重虧損。投資經理的基本責任只是控制和管理風險,這一點從幾百年前發明保險到現在都沒有改變。

 

  第九章何以策略重要?

  投資人應該以書面方式清楚說明長期投資策略為何?這樣才能保護投資組合,不致因短期因素而改變健全的長期目標。從歷史經驗可發現,投資經理和客戶都需要別人的協助,才能成功的遵守紀律,追尋長期的目標。在市場變動劇烈時要不為所動,並不容易。

  投資管理上所犯的錯誤,幾乎都是因為投資人不清楚自己的目標,而且對市場的瞭解也不夠。通常我們會在市場低迷,壓力沉重時匆忙做出決定。在壓力下做出的決策,通常不可靠。當運氣太好時,短期的報酬率太高時,也會帶來傷害,因為投資人或投資顧問會變得「財迷心竅」,投資動作突然變得大膽,最後帶來嚴重後果。

  投資人有一種迷思,喜歡不利長期利益的漲勢,不喜歡對他們最有利的跌勢。漲勢表示我們要付出更高的價錢買股票,未來的報酬會比較低,對投資人沒有好處。跌勢就如同商家打折,很值得趁機低價買進,但投資人的反應卻是:「東西打折不好,不值得買,要等漲價時追買比較好。」我們在行情下跌時恐慌得不敢買股票,甚至反手賣出;但大漲時卻愈來愈積極搶進。

  心理學家發現,人們會過度擔心想像中的風險,例如人們恐懼搭飛機比害怕坐車還嚴重,但美國因飛機失事而死亡的人,一年不到三十人,但車禍死亡的人數卻達到三萬人。當然,對投資人而言,必然會面臨重大的風險,股市經常出現重挫,雖然時機不容易預測,但如果能事先研究歷史便會瞭解,這是股市自然的現象,一旦發生這類事件,實在不需為此驚慌失措。

 

  第十章策略的目的

  在投資管理中,投資目標和能忍受的風險程度,都應該由客戶決定。而投資經理只負有瞭解的責任,並據此安排最適的投資組合。完美的投資經理不必像英雄一樣擊敗市場,而是忠實執行投資策略,達成客戶的目標。換言之,投資策略應該與投資運作分開,因為二者責任不同。而且投資策略是界定問題,投資運作是解決問題,兩者混為一談,並且授權給投資經理並不妥當的。

  在一個分散的投資合中,不應該另外考慮流動性。如果投資組合只有一年的運作時間,根本就不應該投資在股票上,只能投資在貨幣市場。經過深思熟慮擬定的投資策略正常運作時,便會自然產生足夠的流動性。在退休基金運作上常見的迷思是所謂的流動性準備。一般退休基金運作時間都超過三十年,每一年都會有提撥款流入,根本沒有必要多餘的流動性準備,過多的流動準備只會降低報酬率。

  此外,根據投資人每年想花用的金額,來決定投資應該得到多少報酬,在邏輯上非常奇怪。例如有些大學校長會堅持校產基金要得到比較高的收益,以便彌補校務運作上的赤字,這觀念錯了,花錢的決定不應影響投資決策,反而是花錢的決定應該受制於投資成果才對。

 

  第十一章績效評比

績效評比的基本觀念

  在公平的擲幣競賽中,長期比賽後,雙方獲勝的機率一定接近一半。在短期內,雖然有些人擲出正面的機率會高於平均值,但遠高於平均值的人必然不多。我們也會瞭解,過去的結果不是預測未來的良好依據,而且每個人投擲的結果,遲早會因均數迴歸作用而愈來愈平均,基金績效的評比也應該用這些觀念做基礎。

  通常我們拿來評估基金績效的資料,不是數據不足、樣本太小,就是期間太短,根本無法作出精確的判斷。績效評比看的不是投資成果,而是統計資料分佈狀況,所以短期的表現意義不大。近期表現好的基金,有可能因均數迴歸效應,不久之後便成為落水狗。有時績效優異並不是因為基金經理的技巧高明,而是因為把資金投在高風險的資產上,而且運氣特佳,這類資產剛好大漲。一旦趨勢轉變,馬上會豬羊變色,打回原形。

 

績效評比的意義

  每位投資經理的實際績效,是以平均值為中心的常態分配,因此必須從平均投資報酬率與常態分配的觀點來分析。任何我們看到的績效資料,都只是樣本之一,不能代表真實的績效。在進行績效評比時有幾個問題:首先會有「採樣誤差」,採樣時間不同,結果便不一樣。其次,評比期間不同,結果也會不一樣。只要在起訖時間上動動手腳,績效的排序便會大大改變。小型股大漲時,重壓小型股的基金當然不錯,換個時點結果便不一樣。所以在評比基金績效時,最少要評比包括上漲和下跌整個景氣循環。最後的重點才是基金經理的技巧問題,不過在短期內採樣錯誤對績效的影響比技巧大多了。

  例如,一個基金和風險相當,而且充分分散的投資組合相比,多數時間裡二者的差距都在2%之內,要確定這個差異確實是來自技巧,必須要有足夠的樣本,可惜投資人根本無法等待這麼久。即使真的有差異,統計也發現,多數基金的報酬有均數迴歸現象,以一年及十年的績效來分析,會發現過去的績效根本無法預測未來的表現,所以意義也不大。以長期而言,大多數專業投資人的平均報酬率,會接近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報酬率,再減1%以上的管理費用和成本。

  績效評比最忌諱用單一樣本,來推斷基金經理的整體績效。而且,評比的重點應該放在是否遵循長期策略,而不是放在投資績效的高低。有時過高的績效反而顯示投資經理已經失控了,早晚會釀成巨大的虧損,這時反而要特別小心。所謂績效好的經理,應該是依事先擬定的策略操作,而且報酬率在預期合理的範圍內。評比時要以總資產報酬率來比較,不能只根據投資在股票上的資金比較,不計入現金部位。

 

績效評比的迷思

  成效良好的差勁決定,往往深受客戶歡迎;而成果暫時不佳的良好決定,卻可能失去客戶。其實高於預期和低於預期的成果意義一樣,都偏離了預期的目標,一樣要評為績效不佳。此外,也不該把運氣好壞和經理人的能力混為一談。投資人選擇經理時,最大的失誤是在經理人運氣大好,投資的股票碰巧大漲時,卻誤以為他們擁有特殊的能力。等資金投入才發現,這種成績很難維持。當然,投資經理有時也會背黑鍋,例如「成長型」投資組合經理表現很稱職,但剛好「價值型」股票大漲,超過成長型股票,結果不明理的客戶卻因此紛紛解約。

  投資報酬率計算得太精確並沒有意義,例如到某一天為止的一年內,報酬率為25.73%。投資人必須清楚這些數字只是一個樣本,不能單拿這個數字來比較。由於客戶會傾向注意短期績效,以致投資經理會把眼光放短,忽略了長期目標。其實每季的績效因為採取的樣本數太小,無法提供有用的資訊,不應太在意。

  所謂績效不彰,應該是和預期的結果相比,產生意外和無法解釋的偏離,不管這種偏離是偏高或偏低都一樣。長期而言,較高的報酬率必然較好,但短期而言,過高或過低的績效都表示經理人已經偏離任務,有可能帶來災難。

  最聰明的做法是判斷基金經理的投資邏輯,以及操作品質是否符合要求,如果沒問題,而市場剛好不流行這種類股,以致績效數字低迷。這時應該持續投資,甚至是加碼投資,因為一旦均數迴歸產生作用,市場潮流又轉向時,基金的報酬一定會超過大盤。

 擺脫永遠的輸家書摘(四)

 投資圖書館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指數投資 投資策略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