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勝券在握(華倫。巴菲特的持資策略)(二)

   第四章收購企業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  巴菲特表示他在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時,和收購一個企業考慮的因素完全相同,主要有四類原則:

 一、企業原則

  巴菲特投資的公司必須具備:

一、過去的經營史穩定:報酬率高的公司,通常是長期提供相同商品和服務的企業,至於希望透過產品或經營上的大變革,來提高報酬率是不可行的,「鹹魚很少能夠大翻身」,所以巴菲認為以合理的價位購買績優的公司,比以低價購買經營陷入困境的企業,期望發生轉機更划算。


二、現在的業務簡單易懂:巴菲特強調「只在你的競爭優勢圈內選股」,投資成功與否並非取決於你知道多少,而是能不能避開不懂的領域。「投資人並不需做對很多事情,重要的是不要犯重大的過錯。」看到這點內心有些驚訝!因為這點也是投機大師一再告戒投機者的話,竟然出自投資大師口中。一般都認定投機者好賭成性,其實真正的投機者厭惡風險,所以會極力避免犯錯。

三、未來的遠景看好:有「護城河」保護的企業,提供的商品有固定的消費需求、無近似替代性產品,也較不受法律規範,獲利較穩定。至於像鋼鐵、電腦等同質性高的商品,廠商之間的差異太小,與競爭者沒有差別,最終會導向價格競爭,不適合投資。此外,有護城河保護的企業即使經營不善還能生存,較能耐久經營,但如鋼鐵等商品企業只要經營無能,會立刻變成致命的弱點。

 

二、經營原則

  評價企業經營管理的品質,可從管理階層的做法來判斷:

一、是否理性:管理者如何處理盈餘是理性的重要指標,如果將盈餘用在內部投資,能得到平均以上的股東權益報酬率,這麼做就很理性。如果內部投資報酬率不高,就應該發放給股東,但面對這種情況,為了保障自身利益,管理者會收購其他成長中的企業,來促使公司成長,這是自私而不理性的做法。


二、對股東是否坦白:巴菲特很尊敬那些不藉公認會計原則,隱瞞公司營運狀況,並能勇於承認錯誤的經營者。以相機和醫療內視鏡聞名的日本奧林巴斯公司(Olympus)坦承,過去數十年來以浮報企業併購顧問費的方式,隱匿公司投資證券的虧損,股票差一點下市。台灣的精華光學在日本客戶出狀況時,雖然帳款收回的機率很高,仍不畏股價下跌,坦白向股東公佈真相,這麼坦白的經營者,投資起來當然安心。


三、是否能抗拒盲目的模仿行為:企業管理者會自然模仿其他公司的做法,不管那些行為多麼愚蠢。台灣現金卡流行時代,銀行主管只要有點理性都能看出,委由代辦公司核發的現金卡非常浮濫,甚至會幫客戶創造假收入記錄,以符合辦卡的資格,長期必定出問題,為什麼他們還繼續委由代辦公司發卡呢?同樣的現象也為美國創造出世紀次貸風暴,只有真正優秀的管理者能抗拒這種誘惑。

 

三、財務原則

  在財務分析上巴菲特注重四個要點:

一、注重股東權益報酬率而不是每股盈餘:每股盈餘只是煙幕彈,因為公司都會保留部分盈餘,所以要考慮保留下來的盈餘創造的價值。同時,增加負債也能提高股東權益報酬率,但風險相對增加,因此良好的經營能力是在負債少或無負債的情況下,就能創造好的報酬率。


二、用股東盈餘評價企業而不是現金流量:巴菲特不用一般慣用的現金流量來評價企業,而是用所謂的「股東盈餘」來評價。股東盈餘指的是公司的淨所得,加上折舊、耗損等產生現金流入的費用,減去資本支出等額外資金。企業產生現金的能力決定了它的價值,巴菲特喜歡產生超過營運所需現金的公司,至於不斷消耗現金的企業則不列入考慮。


三、高毛利:巴菲特喜歡隨時注重成本控制的企業,至於突然宣佈要大肆削減成本的企業,表示平常並不重視成本管理,他並不欣賞。

四、創造比保留盈餘還高的市場價值:不能妥善運用保留盈餘的企業,就不是好投資。

 

四、市場原則

  購買股票時理性的決策者須考慮兩項因素:

一、企業的實質價值為何:巴菲特習慣用折現法,將企業未來預估的收益,用美國政府長期債券利率折現成現值。有人懷疑預估未來收益的誤差太大,巴菲特則認為只要企業簡易懂,擁有穩定的盈餘,未來的收益就比較能預期。至於企業的成長,股東權益報酬率高過平均的企業,成長可增加公司的價值,但低於平均的企業,則成長反而有害。

二、是否有足夠的安全邊際:巴菲特成功的重要關鍵,是在價格遠低於實質價值時才出手,高安全邊際也能減輕對未來的現金流量預估錯誤時造成的傷害。

 

  第五章永久持有股份

  葛蘭姆說過:「短期來看市場是個投票機器,但長期來看則是個稱重器。」只要企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令人滿意,管理者稱職又誠實,同時市場價格也沒有高估,就值得長期持有。本章主要利用四家巴菲特核心持股企業來解釋,巴菲特如何運用前述十二項原則來選擇公司。從案例中可發現,投資是一項藝術,所以巴菲特並不是每個案例都死板的依據原則操作,每個案例都有因地因制宜的作法。不過,四個案例一致的結論是:領導者很重要,也是影響巴菲特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。

 

華盛頓郵報公司

  巴菲特的祖父、父親都曾有任職報社的經驗,在買進華盛頓郵報之前,他已經有四年經營奧哈太陽報的經驗。報社的經營內容簡單易懂,華盛頓郵報又有多年穩定的經營歷史。早期報紙是訊息散播的主要媒介,因此一份強勢報紙具有長期看好的經濟實力。而且報社的固定資本很少,能輕易將營收轉變利潤,也是對抗通膨的好工具。

  1973年華郵的淨收益1330萬,加上折舊及攤銷370萬,減去資本支出660萬,可計算出股東盈餘為1040萬,以美國政府長期債券6.81%的殖利率折算現值為一億五千萬元,比市價八千萬元高一倍。但強勢報紙價格上揚可以超過通貨膨脹,而且經營者有能力提高毛利,則公司價值將是四億八千五百萬。巴菲特就在這個時點投資華盛頓郵報。

 

GEICO企業

  GEICO是一家保險公司,專長是捨棄保險經紀人的方式,以郵寄向公務員低價販售汽車保險,股價最高曾漲到60元,巴菲特在公司經營陷入危險,股價重挫後,以每股三元投資該公司。投資GEICO違背了巴菲特穩定經營史的原則,為何他情有獨衷?1950年巴菲特還在唸大學時便拜訪GEICO,對經營優勢深入了解,他了解GEICO的經營模式在市場上獨一無二,同時他對保險業的經營非常清楚,最後,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是,GEICO已經換了令人放心的新領導者伯恩。

  伯恩的作風和巴菲特很類似,他停掉保費過低的保單,雖然此舉讓業績大幅下降。保險公司能藉由保單獲利,也能由保費的投資得到更高的報酬,當股市熱絡時,有些公司會賠售保單吸收更多資金投入金融市場。伯恩不會追逐這種投資作風,他在保費的投資方式上,幾乎是巴菲特的翻版,所以能創造比同業平均高兩倍的股東權益報酬率。

  

首都/美國廣播公司

  首都/美國廣播公司經營電視網和廣播網,同時也製作節目、發行報紙、購物指南和各種相關雜誌,公司的主要收入是廣告收入。之所以選擇這家公司,應該是複製華盛頓郵報的經驗。而且首都/美國廣播公司具有一定的市場地位,也有超過三十年持續獲利的經營史,營運所需的資金也不多,最重要的是,首都的墨菲和柏克合作超過三十年,是公認的優良搭檔。

  過去巴菲特只有在實質價值和市價之間有安全邊際時才會出手,但在這個案例中卻作了折衷,波克夏共投資五億一千七百萬,是當時對單一公司所做最大的投資。一般的推測是報紙、雜誌或電視台,可以在沒有任何額外資金挹注的情況下,永遠保持6%的盈餘成長率,這表示媒體的股東可以像年金一般,維持年收益6%的成長,這是避開通膨傷害最好的投資。

  巴菲特可能等待多年一直沒有好的機會出手,最後只好以當時的價格投資。這是否忽略了安全邊際的原則?作者認為墨菲其實就是巴菲特的安全邊際,這就如同只要張忠謀在,投資台積電就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一般。墨菲精於成本控制,使得首都產生龐大的現金流,而且他不會隨意併購企業,嚴格控制負債。從1985到1992年,首都/美國廣播公司市值從二十九億成長至八十三億,公司保留二十七億元,每保留一元為股東創造二元的市場價值。

 

可口可樂公司

  可口可樂的業務非常單純,就是賣飲料,而且已經有很長的經營歷史,1970年代可口可樂在保羅。奧斯汀的經營下,有一段暗淡的歷史,一直到羅勃特和唐納德上台才開始改變,強調長期現金流量的最大化,並增加支付股東的股利,並從公開市場買回股票。

  巴菲特在1988買進可口可樂,到了1989年可口可樂佔波克夏普通股投資組合的35%。當時可口可樂的股東盈餘是八億兩千八百萬,以三十年期美國政府公債9%折現價值為九十二億,但巴菲特在購買時的市值是一百四十八億元,巴菲特違反了安全邊際的原則,以高於企業價值買進可口可樂嗎?原因是可口可樂的經濟商譽具有不可替代性,也是未來企業獲利的保障,而巴菲特又找不到有利的機會低價買進。可口可樂和首都/美國廣播的投資方法,比較像彼得。林區的投資方式,顯見巴菲特並不是死守原則不放。

 

勝券在握(華倫。巴菲特的持資策略)(二)

勝券在握(華倫。巴菲特的持資策略)(四)

投資圖書館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價值投資 股市 投資理財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