勝券在握導讀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  巴菲特是投資界的奇蹟,原因不是他有什麼偉大的創舉,而是完全沒有新創舉,只是回到投資最簡單純正的本質,而且證明效果奇佳。一般人都認為投資很難,長期賺到錢的投資人不多,因此賺到錢的高手一定擁有複雜的武功祕笈,不是波浪大師起碼也要懂得布林通道,才能大敗群雄。但巴菲特卻點出「大道至簡」的觀念,投資股票和賣滷肉飯沒兩樣,只是一般人想得太複雜了。

  羅傑斯說過:「鎖定自己熟知的事情,堅持到底,就有機會成功。」巴菲特是最好的寫照,他也曾經研究過技術分析,不過他的慧根超越多數人,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無為!」多數人不斷在追尋絕世武功,最後都變成被淘汰的凡夫,只有像巴菲特這樣內力深厚的高手,才能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。

  巴菲特的投資法的特色是以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待投資的股票,做生意不就為了賺錢嗎?會計帳再漂亮都沒意義,只有實際的現金流入才是重點,因此他只選擇經營內容簡單易懂,績效容易預期的企業,以未來的現金收入為評價基礎,選擇經營者受人信賴,產品有護城河的企業投資。

  此外,有三個要點是巴菲特之所以能創造如此輝煌成就的重要因素:首先,和傳統價值投資者相比,巴菲特更重視企業的成長性。其實,股票如果只重視收益卻忽略成長,成就必然大打折扣。其次,巴菲特是以保險業務的穩定資金來投資,如果他經營流動性較高的基金,或者如LTCM般舉債,由於短期績效壓力太大,他的策略便很難成功。最後,巴菲特一再複製成功的模式,只做熟悉的事,不輕易冒險,例如健力士是可口可樂的複製品,首都/美國廣播公司是華盛頓郵報的翻版。

  巴菲特的經驗對投資人有何參考性呢?首先,資金愈穩定,成功的機會愈高,舉債或將來可能用到的錢都不適合拿來投資。其次,把時間放長對勝率有幫助,即使是期貨投機,越是老經驗的高手,操作眼光越長,甚至刻意遠離盤面,不受短期波動影響。最後,不斷複製簡單且證實有用的方法,是最聰明的做法。

 

書名:勝券在握(華倫。巴菲特的特資策略)

 作者:羅伯特。海格斯壯

 出版社:遠流出版公司(繁體版)

 評價:內容豐富性:★★★★★

    觀念啟發性:★★★★★

    技術實用性:★★☆☆☆

  

內容摘要

     第一章卓越非凡

 巨人前傳

  什麼環境孕育出投資界的巨人?巴菲特的父親是國會議員,也是股票經紀人。巴菲特十一歲就在父親任職的證券公司擔任登錄股價的工作,同時也做了第一次股票投資。這個經歷和《股票作手回憶錄》作者李佛摩很類似,他在年紀很小時就在號子擔任股價抄寫的工作,並因此培養出對股價變動的敏感度。奇怪的是,李佛摩最後醉心於投機操作,但巴菲特卻堅守價值投資。造成人生差異的最大因素,或許不是經歷了什麼?而是人們內在的特質。巴菲特的投資手法一如巴菲特的為人處世般平實,他接觸一個隨處有暴利的行業,卻選擇用最平實簡單的手法,創造出驚人的成就。

  二十五歲時巴菲特成立投資合夥事業,合夥人每年固定收回投資額的6%,以及年度結餘利潤的75%,巴菲特的酬勞則是剩餘的25%。奇妙的是,往後十三年巴菲特的資金以每年29.5%複利成長。他的投資策略是盡量避免資本損失,投資具有實質價值的股票,而非熱門股。1969年的股市十分狂熱,巴菲特不願隨波逐流,決定解散合夥公司,將錢退還股東。他表示不會放棄熟悉的投資策略,雖然這種方法不適合當時的股市,但他不會採用未經理論驗證,可能導致巨額虧損的方法,這種態度也讓他成功避開2000年的網路泡沬。

 

波克夏哈薩威

  1969年巴菲特結合幾位合夥人的資金,入股波克夏哈薩威紡織公司,紡織事業表現雖不傑出,但前幾年卻創造了足夠的現金,讓巴菲特有能力買下保險公司,成為波克夏哈薩威傳奇歷史的開端。保險公司是最佳的投資工具,重點不是保險產業的利潤,而是為日後投資帶來了穩定的資金,所以他又投資了好幾家保險公司。此外,巴菲特投資藍籌印花公司也提供六千萬流動資金,供巴菲特購買其它企業。

  1982年起,巴菲特開始在波克夏的年報刊登廣告,收購有稅後盈餘能力、舉債不多、有良好股東權益報酬率、事業內容簡單易懂的公司,他收購企業後並不介入管理,仍由原班底繼續經營。這個做法雖然平凡,卻為波克夏創造23.3%的年平均報酬率。

 

  第二章兩位智者

  影響巴菲特最深的導師有兩位,巴菲特說:「我有15%像費雪,85%像葛蘭姆。」葛蘭姆強調價值,費雪則重視成長,巴菲特則結合二者。

 

班傑明。葛蘭姆

  葛蘭姆是公認的財務分析之父,他認為投資和投機不一樣,投資是在仔細評估後,認為可以確保本金安全,並能得到令人滿意的報酬時才出手,不符合此要求的操作便是投機。

  葛蘭姆認為投資股票有三種方法:第一種方法相當於今天的指數投資,葛蘭姆認為即使華爾街老手也不一定能勝過指數,這個觀點受到許多研究的支持。第二種方法是投資在短期或長期預測將有良好表現的企業,由於短期預測十分困難,所以風險較高,而長期預測則是尋找具長期成長性的企業,彼得。林區的投資法便是努力尋找這類型的股票。

  葛蘭姆認為預測企業的前景並不容易,但有二種買法可以避開誤判的風險:首先是在空頭市場跳樓大拍賣時買進。一般投資人太容易受恐懼和貪婪左右,造成股價超漲超跌,如果能從市場情緒中抽離,就有機會從其他人的衝動中獲利。其次則是不管市況如何,只要價格低於實質價值時便出手買進。這種方法便是葛蘭姆最支持的第三種投資方法,他建議投資人不要管股市走多或走空,只將焦點放在尋找低估的股票,這個觀點在當時是個新奇的主意。

  葛蘭姆將他的投資法濃縮成一句箴言:「安全邊際」,安全邊際是股票價格低於實際價值時的差距。衡量企業實際價值並不容易,葛蘭姆傾向以可量化的實際價值來評價公司價值,他認為股價必須低於三分之二淨資產,或者本益比夠低,才是是適當的買進機會。他也主張在投資時必須堅持二個原則:一、嚴禁損失;二、不要忘記第一個原則。這個法則成為巴菲特一生操作奉行的準則。

  

 

菲利普。費雪

  費雪在1931年成立投資顧問公司,他的投資重點是尋找成長率高於平均水準的企業,並找出最具競爭力的經營者。費雪認為企業的成長率之所以能高於平均,有兩種類型:第一種是「幸運且有能力」的企業,例如美國鋁業能隨著鋁需求的擴張,加強經營理創造不凡的利潤。第二種是「幸運來自其能力」的公司,例如杜邦能跳脫火藥製造,跨入尼龍、樹脂等高成長性產品,這是費雪努力尋找的企業。

  費雪找的是成本最低,有能力維持優勢的企業。成本最低的企業能禁得起不景氣的衝擊,並能逐出較弱的競爭者強化市場地位。同時,這類高收益公司不必經由發行新股增資,就能由內部產生營運資金,股權不會遭到稀釋,投資報酬率比較高。

  要成為「幸運來自其能力」的公司,經營者非常重要,要如何判斷經營者好壞,除了大量訪談外,費雪認為誠實的經營者會比較可靠。一般經營者在狀況不錯時會暢所欲言;但在業務走下坡或經營出狀況時則沈默不語,此時若能開誠佈公的,通常是可以信任的經營者。此外,由競爭者口中也能得到可靠的資料,競爭者通常會無情的批評,不過,如果競爭者竟然推崇這家公司,可信度絕對不容質疑,這個方法也是林區最習慣用的手法。

  費雪只用經過驗證有效的方法,投資在自己能瞭解的公司股票,他寧願只擁有少數幾家優秀的公司,也不要好幾家平庸無奇的組合。他的投資組合少於十家企業,其中三到四家公司就佔資金的75%,這一點對巴菲特影響很大。

 

兩者風格的比較

  葛蘭姆和費雪的差別在於,葛蘭姆將目光放在企業現有的資產價值,而費雪則將焦點放在企業未來的發展。前者重視財報上能客觀分析的「量」,後者強調透過訪談分析等須主觀判斷的「質」。葛蘭姆的投資防禦性較強,而費雪的方式較具攻擊性,之間的差異很類似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中,「量」及「質」的研究法之間的差異。量的研究通常採用問卷調查,樣本數愈多愈好;至於質的研究則深入研究個案,樣本數不能太多。在實際做法上,葛蘭姆將資金投資在分散的組合,而費雪則只投資在少數信任的企業上。

 

超人合體

  巴菲特是葛蘭姆和費雪的合體。早期巴菲特仍以葛蘭姆的方法投資,他稱這種方法是「撿煙屁股」,專挑那些快斷氣,但仍有剩餘價值的公司下手,以低於現值買進,再想辦法擠出僅存的剩餘價值。他很快發現這個方法有問題,「時間是績優企業的朋友,平凡者的敵人」,有時還來不及吸上一口,煙屁股就化成灰了。於是他開始轉移焦點尋找成長性公司,並意識到經營階層的好壞,會影響企業的潛在價值。

  巴菲特的投資法則仍堅守葛蘭姆:「注重安全邊際、在低於企業實質價值時買進」的方法,但結合費雪的觀念,以未來收益決定公司的實際價值,形成巴菲特獨特的投資模式。

 

勝券在握(華倫。巴菲特的持資策略)(二) 

投資圖書館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價值投資 股市 投資理財
    全站熱搜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