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進看盤藝術 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看盤須知
看盤的重點是分辨領導股與落後股,領導股會領先反彈,股價上漲時非常乾淨俐落,而且買盤積極,每筆張數和成交量都表現突出。在短線回檔整理中也會特別抗跌。好的看盤者最關心成交量的變化,其次才是股價的漲跌。大單敲進而且立刻把股價拉高二、三檔,這種買盤比散戶堆疊的買盤強勁多了。不過這並不意味只要跟著大單殺進殺出便能致富,這種做法成功的機率不高,除了大戶有可能以這種手法來矇騙散戶外,專業法人有時也會和散戶一樣追高殺低。
看盤最重要的修養是不受盤面的跳動而情緒亢奮,必須控制心性,不隨盤勢起舞。通常在你覺得心花怒放時,行情很可能已經快到頂點了,因為讓你亢奮的盤也同樣會吸引其他人認同,讓每個人都跳進來。請務必記住,股票市場裡多數人的看法,事後多半證明是錯的。只把眼光放在短線的行情跳動上,往往見樹不見林,不會有大成就。
當盤勢讓你欣喜若狂時,趕快找出股價長期走勢圖,確認股價是處於底部或早已突破大漲一段。如果已經突破關卡大漲一段,千萬不要追高,追搶股票像是在刀口舔血,時常得不償失。
小心頭部徵兆
大盤經過一段漲升後,愈來愈多食品或公共事業等防禦性股票會冒出頭,成為新的主流,這顯示職業玩家的資金已經開始轉向,空頭行情即將來臨,買進動作應該轉為保守。接近頂點時,品質最好的領導股不再漲了,改由低價或落後股領軍,這是重要警訊。仔細看盤的人會在此時看到「套多」的行為,即盤面上拼出一大堆成交量,但股價走勢卻意興闌珊,量大不漲最可能是大戶出貨盤。
通常收盤前一小時的走勢,才能決定當天的漲跌,這是判斷當天盤勢強弱最重要的時點。在成交量低迷的時候不宜賣出,交易員的重要守則是:「不要在冷淡行情裡賣股票。」
其他看盤要點
千萬不要依靠內線消息,這種習慣非常危險。也不要在前一波的上檔套牢區搶股票,耐心等待套牢的籌碼被消化完再出手。每年十二月到隔年一月的盤勢比較詭異,原因可能是報稅,或集團企業、法人機構年底作帳。歐尼爾通常在每年一月休個長假,避開這個混沌期。
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,是看盤者的重要時刻,重點不是新聞屬利多或利空,而是市場對這些新聞事件的反應。只有經過利空消息考驗過的多頭盤,才可以放心作多。有時「新聞」變成「舊聞」時,反而會出現利多或利空出盡現象,股價反向而動,造成意外的結局。
如何挑選產業類股
尋找領導股
通常一個多頭市場領軍的主流領導類股,不會因為空頭市場出現而馬上衰竭,等下個多頭市場再起時,它還會再成為領頭羊。至於那些在多頭行情後半段冒出來的類股,最後總是引來空頭行情,然後在下一次多頭市場過半後,才會再姍姍轉強。股市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,相對股價強度排名四分之一的領導股,漲幅會明顯超越後四分之一的落後股。
新的多頭市場會有許多從未聽過,難以想像的次產業類股出線,成為新的領導者。將股票分成不同產業類別分開觀察,除了便於找到新的領導股外,也有助於提早了結轉弱的股票。因為同一類股中重要的指標股,在漲勢末期開始向下破底後,這種弱勢遲早會影響到同類股中其他股票,即使這些股票的股價及業績還在創新高也一樣,這就是同類股中的「傳染效果」。
許多投資者常認為今天的股市和以前不一樣,舊投資經驗已經不管用,不過依照歐尼爾的經驗,這個市場並沒有什麼改變。循環一次又一次,但重要的投資原則依然不變,只是股市參與者不斷更迭。若是同類股中未見任何重要股票背書,跟隨走強,不要急著投資單獨上漲的股票,這是最務實的做法。在歐尼爾研究的四十年資料當中,表現最強的股票大約有三分之二是隨著同類股一起漲升,所以確切掌握新強勢類股的動向,是投資的重要課題。
打群架
投資人不只要追尋產業領導股的足跡,也要了解「相關類股效應」的作用。例如新型噴射客機問世後,航空業隨之起飛,長途旅行人口明顯增加,結果帶動飯店股也啟動一段驚人的漲勢。同理,當國際原油狂飆時,石油類股紛紛大漲,也一窩蜂投入新油源的探勘,於是帶動石油服務類股在隔年展開驚人的漲幅。
至於「親戚股票理論」也很值得參考,這是指當某一類股票表現出色時,該產業的上游供應商很可能也會受惠,營收大幅成長。例如當波音業績大幅成長時,提供波音新型飛機所需化學盥洗設備的莫諾葛瑞公司,盈餘也成長200%,股價則大漲十倍。
多數類股之所以能大幅上漲,都是產業環境出現根本性的變化。例如大戰結束後對住屋的強大需求,帶動建材及建築業展開一段強勢的多頭行情。
精進管理投資組合的能力
成長重於價值
大約有五分之四的股價波動,都是由專業法人所左右,所以即使是散戶也要對基金操作方式有所了解。基金的最大問題是規模太大時,一旦介入中小型股便很難出脫,但歐尼爾認為基金將選股設限在大型股是一項錯誤,因為最佳的投資標的多半是中小型股。若只選大型股,等於為了進出容易就專買二、三流的股票。此外,許多法人的投資決策必須經由投資審核委員會同意,而且有諸多規則限制,例如不能投資不分配現金股利的股票等,這些規定完全不考慮最傑出的公司,為了加速成長,必須將資金留在企業體內繼續投資。
歐尼爾的操作模型只聚焦在成長股上,無法認同價值投資法。他由經驗歸納出一個結論,過去十波景氣循環裡,最好的基金大都強調成長性,而且創造出25%~30%的年平均報酬率,價值型基金的報酬率約在5%~20%之間。許多法人習慣在股價下跌時一路往下買,有的公司限制只能買進過去一季或一年,本益比相對較低的股票,這些做法的結果總是令人失望。
一些限制重重的法人常將表現不好的基金經理人炒魷魚,然後再找來投資方法相近的新經理人,當然,換湯不換藥的結局還是一樣糟。
局限的產業分析師及投資理論
大型投資機構習慣分派分析師研究不同的產業,這是非常缺乏效率的做法,如果一位分析師分派的產業沒前景,他只好推薦產業中相對比較不爛的股票。此外,如果石油類股成為主流,負責的分析師隨便挑都會成為明星股,這樣能證明他是傑出的分析師嗎?
明星產業分析師出錯機率約三分之二,而且很少做出賣出建議,只會叫人買進或抱牢。歐尼爾發現操盤經理人很容易受主流媒體的看法左右,而且群眾的看法很少是對的,股票似乎會攀著憂慮、懷疑及不信任的軌跡向上漲升,而不是順著眾人的預期。
有的法人接受學院派的效率市場假說,或隨機漫步理論,歐尼爾認為這些理論的基本假設有問題,在實務上一點用處也沒有。依此理論衍生的指數基金目標只在追上大盤指數,這是非常危險且錯誤的觀念。他認為市場既不是很有效率,也不是完全隨機波動,股市中有太多的偏頗看法及情緒反應,即使所有人都得到完整的資訊,還是會做出南轅北轍的結論。
最後他建議要評價基金經理人,必須給他們一整個股市循環的時間表現,才能評判出他們的能力,時間約三到四年。然後再更換績效表現最差的20%。而受益公司或客戶最好不要在關鍵時刻干涉基金經營。
投資人常犯的十八項投資錯誤
- 誤用錯誤的選股標準
- 在跌勢裡買股票
- 向下攤平
- 專挑每股單價極低的股票
- 太貪心、急功近利又未用心學習準備
- 寧可花錢買飆股名牌,不願花時間學習研究
- 太過注重現金股利及低本益比,以致買到二流股票
- 只買自己熟悉或認得名字的公司股票
- 缺乏良好的顧問協助
- 敢買創新高的股票
- 捨不得認賠以致釀成大禍
- 有蠅頭小利就退場,但死守賠錢貨
- 過度計較稅金及手續費
- 過度投入選擇權,妄想一夜致富
- 新手習慣用限價單而非市價單買賣
- 買賣股票缺乏事前計劃
- 無法客觀分析股票的潛力
- 容易被新聞事件、顧問公司的建議所影響
笑傲股市書摘(三)
投資圖書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