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漫步華爾街書摘(一)

   六0到九0年代的股市熱潮         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電子熱潮

  華爾街股市有九成交易量來自機構法人,可惜他們的操作方式和瘋狂的群眾沒有兩樣。六0年代投機風潮再起,由於太空科技進步神速,掀起一股「電子熱」,任何股票名稱只要夾著「電子」兩字,不管業務內容是什麼都會立刻大漲。投資人其實也不在意這些公司的本質,只要名稱聽起來有電子味,而且深奧難懂就行了。

  「美國音樂協會」公司的業務只是捱家捱戶推銷唱片,它將名字改成「太空之音」後,短短幾週股價就由2美元漲到14美元。一家做了四十年鞋帶的小公司,股價只有盈餘的6倍,當它改名為電子矽法伯公司後,因電子和矽在當時是主流科技,法伯一詞又深奧難懂,本益比竟然攀升到42倍。當時的新股承銷商擔心的不是如何賣股票,而是如何分配給狂熱的投機者。

集團股熱潮

  金融市場的神奇之一是,要什麼就可以製造什麼。投資人想要盈餘成長,就會有人設法製造出來,變變戲法,清水馬上變雞湯。這些魔術師的專長不是經營改善,而是財務操作,透過一點小技巧,便能用一群沒有成長性的公司,創造出穩定上升的每股盈餘。

  這遊戲怎麼玩呢?假設本益比20倍的熱門股艾伯電子,和本益比10倍的冷門股貝克糖果,二者均有20萬流通股,盈餘均為100萬美元,艾伯的股價為100美元,貝克50美元。如果艾伯以3股貝克換2股艾伯的條件合併貝克,新公司的獲利為200萬美元,但流通股數變成333,333股,每股盈餘由5美元變成6美元,成長了20%,股價也上漲為120元。只要持續合併低本益比的公司,本益比就會愈高。一家灑水器公司利用這個手法,在四年內把本益比拱到50倍,股價由8元漲到74元。

  更漂亮的手法是發行可轉換公司債來合併新公司,只要每股盈餘高於債券利息,便能提升每股盈餘。有一家公司更有創意,它使用不支付股利的可轉換優先股,條件是年年調升轉換普通股的比率。這種戲法在可轉債或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後便會被拆穿,不過這時魔術師早已荷包滿滿。當熱潮一過,本益比開始下降,盈餘也開始縮水,這些集團股全數重挫,其中以專業法人受傷最為嚴重,顯示空中樓閣不是散戶的專利,機構法人也是箇中高手。

概念股泡沫

  集團股垮台後,投資人開始尋找新歡。由於有段時間基金績效勝過大盤,因此投資人不再押「馬匹」(個股),而改押「騎師」(基金經理)。這些騎師把焦點放在活躍的股票上,一找到更強的股票就換股,盡量爭取短期績效來吸引投資人。要達到這個目的,最好的策略就是買進概念新穎,題材動人的股票,以確保市場能馬上認同,「概念股」便這樣應運而生。

  炒作概念股是一個全新的投資策略,故事能否成真不重要,重要的是有沒有人會相信,只要有新的傻瓜願意接手,這就是好的投資。演變到最後只要有概念就好,不管概念是什麼。許多概念股的本益比高達一百倍,有些根本沒有盈餘,這些夢幻股的下場當然不好。

七0年代的「績優五十」

  概念股出局後,法人迷上了大型的績優藍籌股,有五十家績優公司的長期績效迷人,買進後幾乎能當成傳家寶不用賣出。對機構法人而言,這些股票是最安全的保障,因為當其它股票下跌時,別人會問你怎麼了?竟然買這種爛股票;但當這些績優股下跌時,別人會問這些公司怎麼了?絕不會責難操盤人。這股氣氛把「績優五十」捧上了天,股價瘋狂上漲,本益比高達90倍。等熱潮一過,這些股票全摔得鼻青臉腫,也再一次證明:「包裝精美的愚蠢看起來就像智慧一樣。」

八0年代的泡沫

  1983年高科技新股上市的熱潮,是六0年代的翻版,只是名稱稍有不同。這一年上市的新股,超過前十年新股的總值。這段歷史的代表是一家計劃生產家用機器人的公司,雖然軟硬體都還沒著落,財務數據也完全空白,竟然能成功上市。生化公司就更紅了,基因科技公司一上市,二十分鐘內就漲了3倍。六0年代的成長股價格可以達到「盈餘」的50倍,八0年的生化股卻是「銷售額」的50倍。華爾街高薪的分析師能力超強,股價再離譜他們也能找出合理的評價方式,讓不合理的股價變得合理。不過市場很快就告訴他們,何謂合理股價。

瘋狂的九0年代

  從股市歷史可發現,投資人一窩蜂的行為是吹起泡沫的關鍵,有時還會建出超大的空中樓閣。二十世紀最壯觀的沫泡,要算日本的房地產和股市泡沫了。1990年日本房地產總值是全世界財富的20%,雖然美國面積比日本大25倍,但日本房地產總值卻是美國的5倍。日本股市也不遑多讓,本益比高達60倍,遠遠高於美國的15倍。選擇性認知是人類的天性,存在的必定合理,否則怎麼會存在呢?日本的泡沫即然存在,自然會有合理的解釋出現,這些專家的解釋麻痺了群眾的戒心,讓泡沫吹得更大。等瘋狂的饗宴散去後,日本房市和股市也一如歷史般開始暴跌。

 

  最大的泡沫:網際網路

世紀之最

  網路泡沫是二十世紀最大的泡沫,甚至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。泡沫的形成過程很簡單,上漲的股價會鼓勵更多人加入,也吸引媒體的報導,報導又吸引更多人買進。早期買入者在大賺後四處宣揚,也會引來買盤,整個過程如同老鼠會一般。網路泡沫使那斯達克指數上漲了3倍,許多股票的本益比超過100倍,也產生許多離譜的現象。

  價格線在網路上拍賣剩餘機票,雖然虧損累累,總市值竟然超過三家大航空公司的總和。許多公司只要在名稱中加入網路相關字眼,即使業務和網路無關,股價照樣倍增。即然吃了興奮劑的投資人喜歡刺激,市場自然會冒出許多刺激的股票,就像南海泡沫時期一般。其中一家公司架設了名稱為衛生紙的網頁,功能是讓使用者獲得網路社群的「屎」,竟然也有人認同。

  一個學生在創業財務課中寫的創業計劃作業,被評定為構思低劣,幾乎無法及格,竟然能從創投基金籌到一千萬美元資金。以前的泡沫新上市股經常上漲25%或50%,但在網路泡沫時這些都微不足道,因為新股一上市就上漲500%甚至更高。

  

分析師和媒體

  在這場荒謬劇中,摩根士丹利、美林、所羅門美邦等大公司的分析師,都是助長泡沫飄升的功臣。他們是網路狂熱的啦啦隊,只想把氣氛炒熱以謀取利益,根本不顧實際狀況為何。傳統上,股票被分析師評為買進和賣出的比例為10:1,但在網路沫泡期間,比例接近100:1。為了使不斷飆升的股價看起來合理,分析師用一堆新尺度來評估股價,例如「眼球數」、「心靈占有率」等玄虛的標準。至於傳統的本益比、股價淨值比等則全被拋到腦後。

  媒體和股市其實沒有兩樣,也受供需法則左右,即然投資人喜歡網路投資機會的報導,相關的報導就會自然增加以滿足需求。投資人喜歡網路快速致富的故事,投資雜誌也會紛紛迎合讀者的胃口。電視也一樣,每天塞滿股市報導的節目,結果股票周轉率迭創新高,群眾紛紛加入構築空中樓閣的行列。

  投資人飢不擇食的狂飆市場,最容易滋生舞弊事件。即然投資人需要成長,分析師便會想辦法迎合,萬一企業做不到,也會設法玩玩會計遊戲來達到目標,例如把費用列為資本支出,或把未來的收益列為本期收益等,造成一堆虛胖的公司。

 

色彩炫麗的毒蘑菇

  有毒的蘑菇總是色彩炫麗,引人注意,同樣的,依歷史經驗可發現,最新最炫的新科技股,報酬通常不佳。電力系統是現代社會重要的設計,但在二十世紀之初,電力設施一直是最差勁的投資。汽車工業剛興起時,美國有將近100家汽車公司,不過多數都消失了。1920年代廣播的出現造成一股旋風,被認為帶來了傳播和商業的革命,結果唯一成功的只有RCA公司。航空和電視也對社會發展造成重大影響,但多數早期投資人都損失慘重。

  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該產業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,也不是產業成長的空間有多廣,而是能否持續獲利,可惜人們的記憶很短暫,所以投機熱潮總是一再出現。

  

  決定股價的四種因素

計算合理價值

  單靠心理因素決定股價極不可靠,一飛沖天的股價遲早會等速往下掉,因此許多分析師努力計算股票的真實價值。盤石理論者認為股票的真實價值,是未來預期現金收益的現值,實務上,影響這個數值的因素有下列四個:

一、預期成長率:預期股利或盈餘成長率較高,且成長期較長的股票,會享有較高的本益比。

二、股利發放比例:現金股利占盈餘比例較高的企業,會有較高的本益比。但股票股利只會等比例稀釋股東權益,根本無法增加利益。不過股票分割會降低股價,有可能吸引更多投資人購買。

三、風險程度:風險較低的股票,投資人會給予較高的本益比。

四、利率水準:利率水準愈低時,股票的本益比愈高。

 

計算股價的困境

  理論上我們可由上述四點算出合理股價,但在計算時會面臨下列問題:

一、預測準確度值得懷疑:要預測未來的盈餘和股利不是件容易的事,心態樂觀或悲觀會產生差異極大的預測值。

二、利用不確定的預測數字如何計算出精確的合理股價:華爾街投資銀行常玩的遊戲,是在計算合理股價時,配合需要調整預測值。例如客戶想買某公司的股票,起先預估盈餘以10%成長十年,萬一計算出來的價格比市價低,如果一定要撮合這檔買賣,只要將10%的成長改成15%,公司價值馬上超過市價。

三、成長率和本益比之間的關係不穩定:不同的市場情緒下,對成長附加的本益比有極大的差別,使得市場評價會隨著群眾情緒而快速變動。

  這說明股票精確計算出來的價值,不過是倚賴靠不住的預測基礎。股票的價值充滿不確定性,連萬能的上帝恐怕也不知道合理價值是多少。

 

有彈性的原則等於沒有原則

  合理股價的估算雖然有其邏輯,但是這些評估標準的彈性太大,使股票的評價無法像物理定律般穩定。它的彈性善變,就跟股價受群眾心理影響一樣,在樂觀時高估成長性;在悲觀時又過度保守。一旦預測值會受心理因素影響,股票的真實價值將難以捉摸,也不可能計算出真實價值。就如同古老的華爾街格言:多頭市場沒有太高的價格;空頭市場沒有太低的價格。換言之,所謂磐石理論,和建築在空中的樓閣沒有兩樣。

 

漫步華爾街書摘(一)

漫步華爾街書摘(三)

投資圖書館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