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坦伯頓投資法則書摘(二)

  第五章股票之死,還是多頭市場之生?           ~~~ 賴老師投資教室

逆向操作

  人往往要事過境遷才會變得聰明。1979年8月,美國《商業週刊》有一期的封面故事是「股票死了」,事後來看這當然是一則笑話,但當時卻是主流思想。投資人只看到眼前嚴重的通貨膨脹,便認定這一切將延伸到遙遠的未來,因此商品等保值物品不斷漲價,股市則長期低迷。這篇封面故事其實是對股市發出明確的買訊,也提醒投資人出脫商品的時機到了。

  當時《商業週刊》的內文提到:「放棄股票投入商品的群眾都享有厚利,股票已死,看起來幾乎蓋棺論定,股市最後的希望是退休基金,也已經準備轉投商品市場。」這些內容令人振奮,首先,便宜股獵人總是期待與群眾背道而馳,人少的地方才找到便宜貨。其次,極度悲觀時便是最樂觀的時機,當市場一面倒認定股票已死,正顯示市場的絕望情緒已到了極點。當最後一批想賣的人都出清了,市場將只剩下想買的人,股價必然易漲難跌。相反的,商品市場最後一批買方進場了,後面還有誰要接手呢?

 

這次不一樣

  金融市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產生價格的極端波動,為了解釋高漲的價格合理,會自然的浮現:「我們已經進入新金融時代,老規則不再適用」等言論。這時老經驗的投資人往往成為嘲笑的對象,其實在金融市場年紀大不但不是障礙,反而是優勢。便宜股獵人的知識和經驗會隨著年齡而增加,玩得愈久,通常會玩得愈好。最諷刺的是,只有「不懂新金融遊戲的過氣老頭」才夠聰明,懂得在市場底部買進。他們的觀念並非落後,實際上反而領先別人。

  1980年由於通貨膨脹飛升,投資人紛紛逃離股市,但坦伯頓卻反其道而行,冷靜地進場。什麼原因讓他這麼有自信?除了人棄我取的逆向操作策略外,還有幾個實際的數字支持他。

 

本益比及股價淨值比

  坦伯頓研究發現,即使在大蕭條時期,股價也從來沒有這麼便宜過。1979年的平均本益比只有6.8倍,而道瓊長期平均本益比是14.2倍。另一個迷人的指標是股價淨值比,這是市價除以每股淨值,表示財務報表上每一元資產市價值多少?這個數值愈低表示資產愈便宜。當時股價淨值比處在歷史低點。

  股價淨值比只是一般人用的指標,坦伯頓卻能看到指標下更深沉的內涵。1932年道瓊的股價淨值比是0.79,由於當時處在通縮的環境,資產價格愈來愈低,因此若以重置成本來評估,數值將接近1。但在1980年附近,由於長期通貨膨脹,資產的重置成本比帳面價值高出70%。雖然帳面的股價淨值比只有1,但若考量重置成本,這個數值將變成0.59,美國有史以來從沒有這麼低過。許多投資人老是說1932年大蕭條時股價有多便宜,他們根本不知道1982年的股價比那時候更便宜。

  坦伯頓在分析股票時,總是追根究底,思索數字的真正內涵。在投資日本時,他不只看公佈的獲利數字,而是把子公司的獲利也合併進來,計算真實的獲利情況。同樣的,1987年他也不只看帳面的淨值數字,而是把通貨膨脹因素也納入考慮,分析真實的企業價值。兩次他都能發掘真相,利用資訊的無效率來獲利。

 

併購及庫藏股

   研究一家公司,最好的資訊來源往往是競爭同業。因為好公司都會注意對手的表現,有機會總想併購能幹的競爭者。坦伯頓發現當時遭到收購的公司數量快速增加,而且企業購買同業支付的價格,比市價高出50%~100%,這表示股價明顯低於公司的實際價值。當時有許多企業大量購買自家股票,顯示經營者不只覺得競爭者的股價太便宜,也覺得自家股票物超所值。

 

源源不絕的資金

  坦伯頓還觀察到場外有龐大的資金等著進場。他注意到美國各退休基金規模約6000億美元,未來十二年資金規模將達到3兆美元,這表示未來投資的資金會增為五倍。退休基本投資股市的比例約55%,如果這個比例保持在50%,將有1.5兆美元的資金會投入股市。而1982年整個股市市值不過1.25兆美元,可預期這股動能將產生多麼驚人的作用。

  

交叉確認

  坦伯頓認為,經過證明有效的方法,都會被人爭相採用,最後走上失靈的地步。因此用兩個以上指標互相確認,是最安全的做法。而且,證據愈多信心就愈強,能讓你在波動中得以堅守部位。當時在這麼多有利證據的支持下,他發現美國股市是他一生僅見最便宜的時刻,一個即將復活的市場馬上要來臨。坦伯頓預期投資人正站在大多頭行情的邊緣,當時的指數約850點,他樂觀的預期未來十年,道瓊指數將漲到3000點,漲幅約四倍。

  坦伯頓預估,如果企業的獲利以長期平均7%成長,通貨膨脹率保持在6%~7%,年獲利成長將為14%,以這個成長率複利計算,股價五年就會成長一倍。單靠企業獲利成長,不需依賴本益比的調整,十年股價便有機會上漲為四倍。但是道瓊指數的本益比約為7倍,而長期平均值是14倍,只要本益比回升到平均值,股價還有一倍的空間。再考慮場外的龐大資金,他相信蓄勢待發的火力一旦爆發,指數將充滿想像空間。

  

  第六章放空泡沫不手軟

泡沫重演

  歷史上有許多經濟泡沬,每個例子都有類似的經濟環境,以及相同的人性反應。例如在投機狂潮中,許多人因為賺錢太容易,會辭去工作全心投入炒作,最後落得兩頭空。

  檢視南海泡沫,會發現和網路沫泡似曾相似的感覺。1900年汽車業剛興起時,情況也和1990年代末網路公司爆炸性成長的過程類似。汽車的進步,把我們帶進「新時代」,和網路掀起的新經濟論點很類似。同樣的結局是,當時市場上冒出了五百家汽車公司,也和後來的網路公司一樣,最後都消失了。

  便宜股獵人必須堅守一個原則:區別股票價格和所代表公司之間的差異,好公司有可能是價格太貴的爛股票,而爛公司卻可能是物超所值的好股票。投機客發現前景吸引人的偉大公司時,會不管價值高低,不計代價買入,這是很愚蠢的做法。

 

舞弊的溫床

  在網路泡沫最嚴重時,《拜倫週刊》的封面故事題目是「巴菲特怎麼了?」意在諷刺巴菲特是個過氣的老頭。當時散戶佔成交量的30%,不管是辦公大樓、汽車經銷商、酒館或工廠,都會聽到人們大談股票。市場上多的是追漲殺跌的動能型投機客,遊戲規則其實就是跟著群眾走。這種盲目的環境,最容易孕育出欺詐行為。

  當時的世界通訊趁著科技股高漲,不斷收購公司,擴大公司規模。當網路泡沫破裂後,為了維持股價,不得不做假帳掩飾業務每下愈況的事實。1904年的無線電報泡沫也一樣,當時的美國無線電報公司,不斷畫大餅吸引投資人上鈎,等泡沫破滅時調查局發現,公司擁有的1400萬美元資產竟然不翼而飛。經營者將群眾認購的股票註記為1911年前不得轉讓,控制住股票的流通量。接著以接到新契約為理由,不斷拉高股價,然後把手上的股票倒給散戶。

 

坦伯頓也放空

  1999年12月那斯達克的本益比達到152倍,坦伯頓決定放空網路股。這個動作很危險,因為股價上漲的空間無限,所以潛在的損失也沒有限制。便宜股獵人就算看得準,也可能因為放空太早,被軋空而受傷,不過坦伯頓構思了一套勝算很高的方法。

  坦伯頓很少參與IPO(買進新上市股),因為他發現首次公開發行之後,都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股票。有個古老的經驗法則是:「最值得買進的IPO股票,通常買不到;能買到的IPO股票,根本不值得買。」在IPO股票突然大幅增加時,通常也是股市熱潮的末期,股價通常已經高估,買進很容易受傷。

  股票一旦IPO成功,公司經理或內部人士最想獲利了結,但證券法規定,新股上市約半年期間,內部人士不得賣出。坦伯頓研究了上市的所有科技IPO,知道內部人士什麼時候可以脫手,他肯定這批人一定會賣出,而這股賣壓將成為個股崩盤的觸媒。因為投機買盤是基於股價會愈漲愈高的理由買進,一旦價格開始下滑,買進的理由消失,投機客便會跟著殺出。雖然內部人士不是驅使價格下跌的主要力量,卻能點燃引信,激起連鎖反應。

 

放空策略

  坦伯頓設計了一套策略,在閉鎖期失效前約十一天放空科技股,因為一旦內部人士能賣股票時,沉重的賣壓就會蜂擁殺出。他把目標對準在IPO後價格上漲超過三倍的科技股,上漲那麼多的股票,獲利了結的動機會更強烈。他總共找了84檔股票,每檔各配置220萬美元資金。2003年3月,股價果然暴跌,一年內跌了51%,有不少公司甚至慘跌了95%,坦伯頓則獲利九千萬美元。

  放空時坦伯頓有幾個原規:首先是控制虧損,事先決定認賠回補的價位,以免損失擴大。其次,一旦過了閉鎖期,股價竟然不跌反漲,立刻出場。最後,要預先決定獲利了結的目標價,例如本益比跌到30倍以下就回補。獲利守則和認賠出場的規則一樣重要,事先計畫才能防止心態變得貪婪而受傷。

坦伯頓投資法則書摘(二)

坦伯頓投資法則書摘(四) 

投資圖書館

 

arrow
arrow

    貓頭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